《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课时)
丁姿平
教学目标:
1、 理解、体悟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 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如何体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如何通过语言解读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 课前预习:
1、 通读课文两遍,给生字词注音并了解其意义。
2、 圈点令自己有所感悟的词句并试作理解。
3、 找出你认为有意味的句子并试作体味。
二、 教学导入:
记得有这样一个秋天的黄昏,我的一个学生跟我闲聊,他告诉我,他常常在痛苦至极时对着窗子大吼一声,然后,让那种痛苦的滋味继续浸着心脾默默生活。我听着,我的心里流着酸楚:他还是一个孩子,他是在怎样承受这份磨难啊!的确,一个人独自咀嚼痛苦是一份悲壮,那么,我们还能从痛苦中再咀嚼出一些别的什么吗?凡•高,为世界留下了那么一幅充满着勃勃生机的《向日葵》,却怀着一颗痛苦的心灵告别了这个世界;老舍,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优美的文字,却弃他所热爱的世界而去了。然而,历史上有些人的辉煌是用苦难铸就的,今天的史铁生就是一例;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用苦难铸就的作品,史铁生便是一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自己的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想艺术的极限攀登,达到了常人难以取得的高度。读他的书,读他这个人,的确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让我们先来粗略地了解史铁生这个人。
三、 作者简介:
(出示幻灯片)
史铁生,人生经历比较简单,其内涵却极为丰富。1951年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因腿疾住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做了7年临时工后转向写作,1983年因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他的作品还有《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答自己问》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日、法等语种,在国外出版。史铁生是用生命来写作的。面对残疾,他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体味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重解读生命,解读史铁生。
四、 解题,整体感知。
《我与地坛》,从标题上可知,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和“地坛”的关系,那么同学们在通读之后,你觉得“我”和“地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明确:地坛是我参悟生命,理解母亲的环境。的确,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迷恋地坛。地坛告诉作者为什么生,为什么活?
五、 教师范析第一部分:
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特殊的环境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
1、读第一部分,思考: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地坛给了"我"什么启迪?(找出文中关键字词和关键句)
讨论:
(1)"我"为什么喜欢地坛?
宁静
在人口密聚的、喧嚣的大都市,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不仅衬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2)地坛给了我什么启迪?(找出关键句)
“一个人,出生了, ……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顺应自然 不应消极
来地坛以前,由于双腿残废而极端痛苦,就有死的念头,而来地坛,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
2、地坛是以什么来启迪作者的呢?
古园的景物
讨论:
(1)(一学生朗读文段,同学体味语言)思考: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的那些特点?是用什么方法描写的?“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它“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学生答) 明确:(1)指地坛褪去了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而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正与它相怜相惜,因此地坛似乎是特意为他准备的。(2)用了拟人手法且极富有新意。一系列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的运用描述了地坛的荒芜冷落,败堵残阳。比较:A、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B、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
(2)接着,作者引用了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第5段)思考景物描写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