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2320字。

  唐山一中2012高考仿真试题(三)
  语文试卷
  命题人:萧艳红梁静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试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选自2011年10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一起。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
  D.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2、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B.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世。
  C.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东都选事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德: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微:地位卑微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3分)
  (2)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3分)
  (3)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8、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结合全诗说说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5分)
  9、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