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10470字。

  长郡中学2012届高考模拟卷(一)
  语  文
  长郡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稿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l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
  1.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炫目(×uàn)    泡蘑菇    熟稔(rěn)    拾级而上(shè)
  B.戏谑(xuè)    遂客令    妆奁(lián)    不着边际(zháo)
  C.悄然(qiǎo)    涝稻草    打夯(hān)    曲突徙薪(qū)
  D.称心(chèn)    打圆场    慰藉(jiè)    佳言懿行(yì)
  1.A(本题综合考查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拼音主要考查多音字,字形主要考查常用字。B.遂一逐;着,读zhuó。C.涝一捞;夯,读hāng。D.佳一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月光如澄澈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审查。
  B.弥散的花香热烈持久,延己且及人。它是从施爱者灵魂深处飘散出来的温暖,苏醒着精神世界中疲惫的足迹、冷漠的心灵。
  C舒展的彩云,灵动的天鹅,形成影影绰绰的倒影,使高山圣湖更显清寂寥阔,如诗如画,似梦如幻,如处子明眸般楚楚动人。
  D.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灵魂,滋润生命。只因日常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佩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2.A(本题综合考查辨析词语及运用的能力。A项“审查”即审核、调查,或者说是对某项事情、情况的核实、核查,不合事理,可改为“审视”。其余各项使用无误:B项“着”表示正在进行时,符合动态情境。C项“楚楚动人”,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形容美好的样子引人怜爱,符合主体对象。D项“朦胧”,对应承接前面的“纷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句中用法新颖别致。)
  3.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八长沙“古城墙保卫战”的最大意义,在于审慎决策、充分讨论的过程,为今后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和样本。
  B.郭美美事件广泛引发了社会对红十字会如何化解危机、增强信息透明化和商界的社会责任等方面问题的讨论。
  C事实证明,美国是在将有关东南亚国家作为它们同中国博弈的小卒,为其“重返亚洲,围堵中国”的大战略服务。   
  D.不同民族对“龙”的认识和联想各不相同,很大程度上是受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3.C(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能力。A项语序不当,应先“充分讨论”,后“审慎决策”。B项搭配不当,“广泛”不应修饰“引发”而应修饰“讨论”。D项句式杂糅,或去掉“造成的”,或改为“是由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因素造成的”。)
  4.阅读下面语段,为画横线处选填最恰当的一项
  毋庸讳言,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是文化交往的一部分。现今世界,这种交往正在变得更频繁、更迅捷,然而从一种语言本身来看,它总是既要保持过去的精华,又要吸收外来因素,否则无法传达新的现实。因此,“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实际是指
  A.对外来语言应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B.不同的语言彼此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C.一种语言更多地吸收另一种语言的有益元素
  D.本国语言在吸收外来语合理成分时要有选择
  4.B(本题考查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因此”标明选填处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与揭示,解答本题,应注意在理清文脉、概括语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比较辨析。根据文段,“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指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吸收。A项错位,原文中的“精华”指要保留自己语言的精华,而非外来语言的;C、D两项没有扣住“碰撞和融合”的特征,忽略其相互性。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