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10310字。

  合肥一中2012冲刺高考最后1卷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乱世多隐士
  唐代王维诗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这是说太平盛世,英才多用于世,使晋之谢安不得隐居东山,周之伯夷、叔齐不得避于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充饥。
  那么,反之就应是“乱世多隐士”了。的确,在世道乱离、军阀混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蹈山林、栖遁岩穴的人数确实增加了。其实,这种隐逸之风在东汉末年乱离之际就已煽起,所以,范晔的《后汉书》特立了《逸民传》。可见汉末隐逸已不再走个别人的行为,而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隐逸的行径与理论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道家绝圣弃智,返璞归真,全性保身,超脱尘世物累。老子、庄子是隐遁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儒家主张入世,却也有出处两端的人生设计,孔子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是。然而,儒、道两家的隐逸心态是截然有别的,儒家以救苍生、济天下为己任,而“隐”则是无奈的人生出路,常以隐待时,修身自律。道家之隐则以反现实、反人为及崇尚自然的态度,去超脱或逃避现实,而达于精神自由和人性自然的理想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隐逸,根源自在乱世的大背景和儒学的衰微与道家思想的兴盛。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隐逸成为高士名流的标格,隐逸本身即是一种人生价值。
  《世说新语•排调篇》载有谢安开始隐居东山,后又复出的故事。谢安是当时豪门势族,在会稽东山隐居二十余年,曾与王羲之、许询、支遁游于山林,放情山水,40岁后出任桓温司马。当时有人馈赠药草给谢安,其中有远志。桓温取出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安沉思未马上回答,坐中郝隆应声答道:“此物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安听后甚感惭愧。处为远志,出为小草,很能代表时人对隐与仕的评价。以隐为高,以仕为低,这是大多数文人的心态。竹林七贤崇尚隐选,但山涛耐不住寂寞,终于由隐而仕。嵇康作书与他绝交,玄言诗人孙绰亦说山涛“吏非吏,隐非隐”(《晋书•孙绰传》),都鄙视山涛的人格。
  在封建社会,文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无非是出仕和隐居。晋袁宏曾曰:“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晋书•袁宏道传》道出了隐、显的社会原因。孙登是魏晋时期著名隐士。在汲郡北山为土窟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嵇康曾从之隐游三载,孙登与别时曾说:“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嵇康在司马氏专权时代,虽然归隐,但性格刚烈,终未能保全性命。嵇康临死前深深地叹道:“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幽愤诗》)汲汲于利禄而遭杀身之祸的人,布满了历史三黄卷,所以陶渊明挂印归耕,陶弘景脱服于神虎门,归隐茅山,张翰思鲈鱼而弃官。
  儒学的委顿与老庄的炽煽,是隐逸之风遍重的思想根源。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出世。道家从反人性异化的角度,对现存社会予以了强烈的批判。礼教、仁义、道德毁坏了人的自然天性,所以要摆脱世俗之累,追求人性的自然。贤者、隐士玄默自守,恬淡自然,以保持内心不受外物所累,使“天性”“真性”常存。
  (节选自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话》)
  1.下面不属于“乱世多隐士”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
  A.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道乱离,军阀混战,儒家学说衰微,道家出世思想兴盛。
  B。道家绝圣弃智,返璞归真,超脱或逃避现实,以图全性保身,超脱尘世物累。
  C.儒家以救苍生、济天下为己任,但也提倡“隐”的做法,以隐待时,修身自律。
  D.在文人士大夫中,隐逸成为高士名流的标格,隐逸被认为是一种人生价值。
  2.下面对文中事例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二、(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人。祖楚,冯翊太守。父恂,颍川太守。恂在郡遇贼,被害。盛年十岁,避难渡江。及长,博学,善言名理。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盛尝诣浩谈论,对食,奋掷麈尾①,毛悉落饭中,食冷而复暖者数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盛又著医卜及《易象妙于见形论》,浩等竟无以难之,由是遂知名。
  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为小邑,出补浏阳令。太守陶侃请为参军。庾亮代侃,引为征西主簿,转参军。时丞相王导执政,亮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陶称谗构其间,导、亮颇怀疑贰。盛密谏亮曰:“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间内外耳。”亮纳之。庾翼代亮,以盛为安西谘议参军,寻迁廷尉正。
  会桓温代翼,留盛为参军,与俱伐蜀,军次彭模,温自以轻兵入蜀,盛领赢老辎重在后,贼数千忽至,众皆遑遽。盛部分诸将,并力距之,应时败走。蜀平,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