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690个字。

  八年级结业考试语文综合复习资料
  班级:姓名:
  【阅读理解梳理】
  课内阅读
  阅读《为人民服务》第二段,回答相关问题。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
  4.请你从生活中举出为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两个物来。
  5.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人固有一死本来B.精兵简政简单C.死得其所处所D.重于泰山比
  6.从你积累的古文中写出两组表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句子:
  7.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博览群书相题并论潜移墨化诲人不倦脍灸人口三顾茅庐赴汤蹈火川流不息
  8.文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的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意义,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国还要重要。
  3.人总是要死,有的人死的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4.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5.B
  6.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但要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7.题-提墨-默灸-炙穿-川8.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6—13段,回答问题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综合测试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______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_______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5.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响?
  (一)课内阅读
  6.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7.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8.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9.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0.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12.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_二.阅读第2—5段
  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丁肇中引用它的意思是什么?
  2.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案:
  1.出自《大学》;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要通过实验得知识。
  2.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就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格”是探索的意思。
  4.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与现实的偏差。
  5.有两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