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00字。
《拿来主义》学案
【学习目标】(读一读)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品味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文风格
4.领悟文本深刻的思想意义,畅谈自己所受到的思想启迪
【学习重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反复诵读,理解文本各种比喻的含义,体会杂文的文气
【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2.揣摩本文的语言,领会文章的辛辣讽刺、幽默诙谐、亦庄亦谐的犀利风格
【学习课时】:2课时
【知识链接】(课前准备,请同学们提前用红笔圈划、批注相关知识)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背景探寻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3. “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评论,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鉴赏杂文必须抓住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5.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正如瞿秋白先生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所言:“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它堪称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杂文,在鲁迅著作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大致有十七个集子之多,分别为:《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