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理想
●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 教学重点诵读;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2.联想想像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反复诵读,熟悉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读诗歌1~7节。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理解诗中众多的意象,揣摩诗中含蕴丰富的哲理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设计
(一) 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二、资料助读投影: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出版20种。
三、反复诵读,感知诗歌
1. 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投影显示: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洗濯:(zhuó)洗。 缀连(zhuì) 莹莹(yíng) 船舶(bó) 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 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