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110字。

  《论语》第16—20篇练习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徼:抄袭。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3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9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日:“子见夫子乎?”丈人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日:“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日:“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第十八》)
  (1)下列各项中,对以上《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的语带讽刺的话,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山他的态度倨傲,白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历的批评。
  (2)下列各项中,对以上《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的语带讽刺的话,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
  (3)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处世态度的理解。(3分)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