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7990字。

  2012年邯郸市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2012.6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的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柔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发端于梁代,唱歌的人“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加工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B. 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注重汲取民歌艺术,朴素自然,生活气息浓厚,仍被视为诗余小道,原因很简单,民间的词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C. 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有了重大突破,他们的词在语言上具有典雅雕琢的风尚,但是仍然具备通俗的民间风格。
  D.词牌刚产生时,有的来源于古乐府乐曲,有的来源于名人诗词,有的出自典故,到了宋词时代词牌与音乐分离后,词成了独立文体。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在文中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
  A.词来自民间,都市里的优伶乐师,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
  B.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就其感染力而言,远比不上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
  C.词句长短参差,源于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词抒情”的说法有一定根据。
  D.今天的读者更易于接受“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词,原因之一是这类词把词解放出来,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对“词”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诗的一种样式,是“诗之余”,因此注重文辞,工于雕琢,具有艺术感染力。
  B.词用长短句形式有利于表现音乐节拍,更便于抒发感情。
  C.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从艺术或题材上看各有长处。
  D.词牌沿用到后世,多数与所写内容无关,也与音乐脱离开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