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20字。
《种树郭橐驼传》说案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由我来跟大家说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
学生通过必修和本册第四、五两个单元的学习,知道了古代散文创作的基本特点,但散文最为珍贵的在于它的不拘一格。因为“不拘一格”,才有了散文的生动和丰富。同时,学生是带着期待的心来学习选修课的,希望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学样式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所以,如果我们只是按照必修那样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字词的疏通和内容的理解上,不仅学生学得索然无味,也使选修失去了意义。但并不是说,就此可以抛弃对字词的累积,在选修课程里文言字词的累积应该是对必修中所学的字词知识的延伸。
散文和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如果不能给人以鲜活的感受和某种情感上的打动,就很容易让人厌倦。我们这个单元关注的就是散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本单元所选散文形式自由活泼,内容贴近生活,富于情趣。因为内容的丰富多样所以形式也丰富多样。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要能体会到文学作品“不以辞害意”的特点,也就是说,只要意趣真了,形式是不拘的。
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设定为1. 归纳、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句式。2.认识寓言性的人物传记这样的古代散文,体会这种文章的特征和写法。
对于文言字词的疏通,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就着课下注释来独立完成或通过小组内互助完成,但要注意做一些归纳,来完善对文言文的系统学习。比如词类活用,实词与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知识的归纳。
疏通了字词,对内容的理解就不难了。从内容上看,这篇散文是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照样使民不聊生。但我们要关注的是,作者怎样塑造了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给一代代的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且怎样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达到讽谏的目的。
首先,通过对文章的初步阅读和对诗人所生活的中唐时期历史背景的联想,我们可以大致推知文章写作时间以及写作背景——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百姓急需休养生息以恢复元气,而封建统治者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百姓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使百姓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因而,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是有针对性的,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它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文章以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规劝统治者为政不可扰民,顺应自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是介绍传记主人公郭橐驼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像是传记类文章必有的一段介绍,但这段介绍看似闲笔,实则生动有趣,一开始就给文章带来了无限的光彩色泽。这里面要注意两点:一、从对郭橐驼的外貌描写“隆然伏行”和他高超的技艺“无不活,且硕茂”,我们不难联想到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畸形残疾,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残疾,又精于种树。这就使郭橐驼这个人物具有了传奇的色彩。二、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主人公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名我固当”并“舍其名,亦自谓‘橐驼’”。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主人公善良、豁达的性格同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