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小题,约8870字。
浙江省鲁迅中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0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吟哦(é) 汲(jī)水 掳(lǔ)掠 通衢(qú)大道
B. 缱绻(quǎn) 马厩(jiù) 夙愿(sù) 残羹(gēn)冷炙
C. 给予(jǐ) 绯闻(fēi) 肇造(zhào) 槛菊愁烟(jiàn)
D. 蹙眉(cù) 迄今(qì) 沉湎(mián) 有史可稽(jī)
2. 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 英国人优雅大气的言谈举止,风度翩翩的行为方式,傲然物外的闲适品位,彬彬有礼的待人礼仪,无不给人一种温文而雅的感觉。
B. 韩寒近日首度赴台访问,并与马英九进行正式会晤。马英九看到韩寒后连称“久仰”,两人并握手寒喧,气氛轻松愉快。
C. 一个普通人要想出类拔萃,就必须与众不同,即对未来有自己明确的规划,对事务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做事情有非常执著的态度。
D. 在企业还没有绝对竞争实力的情况下,暂且屈居人后,韬光养晦,以逸代劳,积累实力,充当一位有头脑的“跟跑者”又何尝不可呢?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微博篇幅简短、互动频繁、交流方便快捷,与《论语》在形式及功用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戏称孔子是微博的始作俑者。
B. 陈嘉庚先生是华侨旗帜,民族骄傲!他是集美学村的创始人,一生培养无数栋梁之材。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者络绎不绝,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啊!
C. 据媒体披露,湖南一些上访者被抓去黑砖窑做苦力,一些老人因无力干活,经常遭到毒打,浑身遍体鳞伤,瘦弱的少年人也多有此遭遇。
D. 《滕王阁序》虽然是传世名篇,但是用典太多,晦涩难懂,所以老师一开始就提醒同学们上课时一定要洗耳恭听,否则很难理解名篇的妙处。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随着国民教育普及面的不断扩展,民众的文化素质也明显提高,精英文化便成为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经过去粗取精,也上升为精英文化。
B. 这所千年高龄的学府完整地见证了唐宋后中国学术尤其是儒学,由习俗礼仪的儒学而到思辨超越的儒学,由理学而到心学,再延伸到实践的领域。
C. 诗人的本色是真性情。性情因人而异,或男或女,或南或北,或刚或柔。但只要真,则阳刚与阴柔均为美,豪放与婉约都是诗。
D. 如果教育的最终使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壮大充实人的生命,而非戕害人的本性,那么,不仅岳麓书院的教育在过去是彪炳千秋的,在未来也有着永恒的价值。
5.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摇摆”下定义。(3分)
①摇摆是小说的运行过程。
②摇摆的目的是打破情节运行方面对直线的追求。
③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呈现出犹疑不定的迟疑状态。
④摇摆指小说经过若干次曲折、回环、反复、陡转的运行过程。
6. 根据语境,为下面的诗歌补全诗行,要求与上一行结构一致,语意顺畅。(4分)
不要放弃希望
不要放弃理想
听,激昂的旋律已经奏响
看,____________________
呵
灿烂的阳光在驱寒
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之神在召示我们
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
7. 阅读以下新闻材料,以“如此标语”为主题,对新闻事件发表简评,字数80左右。(5分)
据财新网报道,近期正值焚烧秸秆的高发时期,由于焚烧秸秆会造成灰霾天气,在河南省商丘市的公路两侧,许多禁烧的宣传条幅吸引不少路人的目光。“蹲到地里点把火,拘留所里过生活”,“人生道路长漫漫,焚烧麦茬找难看”,“谁烧罚谁,烧谁罚谁”,“上午烧麦茬,下午就拘留”,“一粒粮食一滴汗,烧麦茬者坐牢监”……政府部门希望看到的老乡能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到地里。
如此标语——
二、现代文阅读(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6分)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
“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8. 下列对“敬畏伦理”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 “敬畏伦理”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B. “敬畏伦理”促使人们有所作为,告诫人类有所不为。
C. “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
D. 敬畏伦理是以人类的敬畏感为基础的道德规范。
9.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2分)
A. 西汉初年,人们就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B. 因为敬畏伦理是人类培养人格、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敬畏伦理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