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题,约9550字。答案扫描。

  贵州省凯里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卷
  第1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之于基督教、佛教影响下的西洋人的生命观念,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超现实、超经验的彼岸存在及其价值的追求和向往并不强烈。他们并不曾虚构出一个天堂的愿景诱惑活在世上的人.或是编织一张地狱的罗网束缚人的行为;而是对于死后的世界讳莫如深。他们的生死观念表现出对“生”的极大关注和对“死”的回避——这就意味着古人对于人在现实世界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极大关注。
  孔子以“未知生,焉知死”回避了弟子季路关于“鬼神”的问题。他很少和学生谈论伦理道德范畴外的非理性超验世界——死后的天堂或地狱。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生活”。尽管孔子也说“慎终追远” 、“祭神如神在”,但是与其说孔子的“慎终追远”、“祭神”是出于鬼神崇拜,不如说是他通过这种行为,表达对逝去生命的敬重,并以此来得到伦理道德上的教化目的。
  即使是著书“皆空无事实”,以寓言著称的庄子,也未曾离开“生”的大地。《庄子》中的“神人”并不是超验世界里的神灵,而是指超越了现实生存的种种限制,达到了“逍遥游”状态的“至人”、“圣人”、“神人”。
  因此,无论是儒家学派,还是道家者流,在生死观上都表现出贵生重生、始终着眼于现实世界的特点。尽管他们都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担心死亡的来临;尤其是贵生重生的生死观,更使得他们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和焦虑,对死去的人有不尽的留恋、怀念和哀悼。
  以庄学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齐生死、与物化,归于自然,这似乎是摆脱了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然而《庄子》书中也借孔子之口说出“死生亦大矣”,他反复陈述人要摆脱、超越死亡,更反映出他对死亡的恐惧。因为“一个不关心死的人、一个没有死亡焦虑的人,不可能对人生的时间性有那么强烈的感受,更不可能大谈死生问题……只有怕死的人才会去苦心设计不怕死的策略”。妻子死后。庄子鼓盆而歌,实则是藉以宣泄心中哀痛之情的极端之行。
  佛教进入中国后,其生死轮回观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并未产生大的影响。相反,佛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禅宗,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同儒学、庄学一样的处世哲学。因此,崇信佛教的诗人在谈及生死时,也往往不只就生死而言,而是与立身、处世、修身、养生紧密联系。如王维诗云“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秋夜独坐》)。“无生”在诗人心中,毋宁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唐柳宗元就认识到佛教使人“乐山水而嗜闲安”(《送僧浩初序》),他认为佛教与道家一样,都是反映“道”的,因此反对韩愈的毁佛灭佛论。中国人的生死观念、生命意识虽处在儒、道、释三教之不同影响之下,却有内在的一致性:贵生重生,哀往悼逝的现世的生命意识。
  (摘自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超现实、超经验的彼岸存在及其价值的追求和向往并不强烈。
  B.对“生”的极大关注和对“死”的回避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死观最突出的表现。
  C.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死后的世界讳莫如深,对人在现世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非常关注。
  D.基督教、佛教或虚构出天堂的愿景诱惑活在世上的人,或编织出地狱的罗网束缚人的行为,对西洋人的生命观产生了很大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回避弟子关于“鬼神”的问题,也很少谈死后的天堂和地狱,后人认为这正是源于儒家“生”的核心观念。
  B.儒道生死观相同之处在于重生贵生、始终着眼于现实世界,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
  C.孔子“慎终追远”、“祭神”的行为,不是出于鬼神崇拜,而是想表达对逝去生命的敬重,以此得到伦理道德上的教化目的。
  D.道家虽主张齐生死,内里却未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庄子妻死后的鼓盆而歌正是他对亡妻无尽留念的极端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更乐意把禅宗看作处世哲学而不是宗教,这说明佛教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并未产生大的影响。
  B.虽然受到儒、道、释三教的不同影响,重生贵生,哀往悼逝的现世的生命意识却一直是中国人生命观念、生命意识的主流。
  C.崇信佛教的诗人把生死与立身、处世、修身、养生紧密联系,是因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把佛教看作一种处世哲学。
  D.柳宗元反对韩愈的毁佛灭佛论是因为他认为佛教与道家一样,都是反映“道”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也。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
  永建初,公车征拜议郎。时,顺帝新立,大臣懈怠,朝多阙政,雄数言事,其辞深切。尚书仆射虞诩以雄有忠公节,上疏荐之日:“臣见方今公卿以下,类多拱默,以树恩为贤,尽节为愚。伏见议郎左雄,数上封事,实有王臣之节,宜擢在喉舌之官,必有匡弼之益。”由是拜雄尚书,再迁尚书令。上疏陈事曰:“臣闻柔远和迩,莫大宁人,宁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是以皋陶对禹,贵在知人。及幽、厉昏乱,不自为政,褒艳用权,贤愚错绪,深谷为陵。宗周既灭,六国并秦。至于文、景,天下康乂。诚由玄靖宽柔,克慎官人故也。降及宣帝,知时所病,刺史守相,辄亲引见,考察言行,信赏必罚。汉世良吏,于兹为盛,故能建中兴之功。”帝感其言:申下有司,考其真伪,详所施行。雄之所言,皆明达政体,而宦竖擅权,终不能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