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870字。
邢小雷《长亭送别》问题解决导学案
语文•苏教版必修5
第二专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
第二板块:执子之手
《长亭送别》
山西省阳城一中 邢小雷
导学一:创设问题、引领目标(知人论世 设疑激趣)
问题导入一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其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这个剧本一搬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同学们,当你读完《西厢记》时,你是不是在思考:《西厢记》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的怎样的婚恋观?
材料链接
1.作者信息
元代杂剧四大家都是谁呢?答案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不是四大家之一,可是王实甫是我国元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王实甫的《西厢记》更是传世之作。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认识一下王实甫吧。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杂剧作家。他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生平事迹不详。从他的《破窑记》中表露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思想看,很可能是个仕途失意的文人。其作品多写男女恋情,揭露并抨击封建势力对青年一代的压迫,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共写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剧的片段。
2.背景回放
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四本第三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在第四本第一折“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取得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
3.知识准备
(1)《西厢记》有关常识:
《西厢记》作品演变:《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诸宫调》(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
《西厢记》得名由来:传中有莺莺的诗 《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是莺莺约会张君瑞时写的诗谜。
《西厢记》由《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和《张君瑞庆团圆》五本二十折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