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训练题<br>
●知识建构●<br>
1、 写作背景<br>
陶渊明四十一岁(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宋书·陶潜传》中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文前有小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br>
2、作者简介<br>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br>
3、常识集锦<br>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br>
4、基础指要<br>
⑴ 古今异义<br>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指家中亲属。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br>
⑵ 词类活用 <br>
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天天地)<br>
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