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110字。
文言知识梳理:文言词语和句式
李蕾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词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是本字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
1、同音通假 :终老不复取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莫春者,春服既成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景翳翳以将入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将军身被坚执锐
怎样辩别通假字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
又如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杯”的意思。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又如: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还有“案”通“按”,“庴”通“措”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
二、 古今异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④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