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8350字。

  沈阳二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小班化学习成果
  阶段验收高二(14届)语文试题
  命题人:刘亚楠审校人:靳廷禹
  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挑衅(xìn)    酒馔(zhuàn)  践祚(zuò)   处方药(chǔ)  屡见不鲜(xiān)
  B.迤逦(yǐ lǐ)  赍发(jī)     央浼(miǎn)  白炽灯(zhì)  锐不可当(dāng)
  C.恁地(rèn)    憎恶(wù)     笃信(dǔ)    愚人节(yū)   殒身不恤(yǔn)
  D.笨拙(zhuó)   舂米(chōng)  拔擢(zhuó)  夹生饭(jiá)  呼天抢地(qi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分庭抗理计日成功待价而沽毁家纾难
  B.涸辙之鲋趋之若鹜曲突徙薪莫衷一是
  C.得陇望蜀各行其事蚕食鲸吞明火执杖
  D.长篇累牍焕然冰释鬼鬼崇崇鸠占鹊巢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怜恤
  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动词,到……去。
  4.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现在看来,汉语的危机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
  B.人到了一定年龄记忆力就开始下降,拿东忘西,得鱼忘筌的现象也就常出现了。
  C.虽然我向很多同学借鉴了提高英语单词记忆的方法,但屡试不爽,效果并不明显,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啊。
  D.中国小说史上的很多“续书”,质量有好有坏,评论有褒有贬,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不容置喙的。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对网民关注的“民生五价”乱象做出积极回应:今年将重点加大对食品、药品价格和医疗、通信、教育等服务收费的监督检查。
  B.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C.该负责人表示,近期央行已逐步开始微调货币政策,10月份信贷投放环比大幅上涨20%,资金紧张局面得以缓解。
  D.在中国,慈善往往被赋予道德的光环,但把慈善提到过高的道德水平,不是慈善文化的先进和成熟,而是落后和幼稚。以平常心看慈善,是重建中国慈善文化需要确立的心态。
  6. 下列语段中的空缺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太阳已经下山了,,明明还在前边不远处的人,拐个弯儿就不见了,吓得我赶快跑了几步,生怕被丢下。
  ①脚下细细的小路淹没在草丛里②树木茂盛的枝叶挡住了视线
  ③一颗星星不甘寂寞地闪着微光④仿佛在招呼同伴们早早出来布置天幕
  ⑤天边最后的一点霞光正在被黑夜慢慢吞噬⑥夜虫也开始轻声鸣叫,演奏起黄昏圆舞曲
  A.③⑥④⑤②①B.①②③⑤⑥④C.⑤③④⑥①②D.⑥③⑤④①②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7.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B.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和观灯求子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仍一直延续。
  C.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是全社会的“狂欢节”。
  D.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
  8.对“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期间人们都要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的和谐。
  B.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C.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气氛。
  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9.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
  B.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C.现代人赋予汤圆以新的内涵,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体现了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
  D.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代、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孝子胡其爱者,桐城人也。生不识诗书,时时为人力佣,而以其佣之直奉母。母中岁遘罢癃之疾,长卧床褥,而孝子常左右之无违。自卧起以至饮食、溲便,皆孝子躬自扶抱,一身而百役,靡不为也。孝子家无升斗之储,每晨起,为母盥沐、烹饪、进朝馔,乃敢出佣。其佣地稍远,不及炊,则出勺米付邻媪,而叩首以祈其代爨。媪辞叩,则行数里外,遥致其拜焉。至夜必归,归则取母中裙秽污自浣涤之。孝子衣履皆敝垢,而时致鲜肥供母。其在与佣者之家,遇肉食即不食,而请归以遗其母。同列见其然,而分以饷之,辄不受。平生无所取于人,有与之者必报。母又喜出观游,村邻有伶优之剧,孝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