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小题,约11590字。
天津一中2012-2013-1高三年级零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作(zuὸ)声 纰(pī)缪 强(qiáng)制性 里应(yìng)外合
B.寒砧(zhān) 颓(tuī)圮 毛茸茸(róng) 紧挨一起(āi)
C.散(sàn)满 弄(lὸng)堂 攒(cuáng)珠髻 休戚相关(qì)
D.蘸(zhàn)酒 漪沦(yǐ) 飨士卒(xiǎng) 窸窣(sū)飘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刺激 推衍 醉曛曛 相形之下
B.接壤 消停 暑气喧 门衰祚薄
C.妨碍 料峭 联系性 安分耐劳
D.攸远 宫绦 大爆炸 缭草塞责
3.下列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的品质生活不仅仅是吃喝玩乐,物质生活的提高最终要回到精神生活的升华,所以
我们去关注跟实际生活的精神产品,倡导读书的生活方式无疑能带来丰厚的精神。
A.优质 必需 息息相关 回赠
B.优越 必须 一脉相连 回报
C.优越 必需 一脉相连 回赠
D.优质 必须 息息相关 回报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中国金花李娜克服开局慢热的不利,逆转战胜德国新星科贝尔,终于收获个人赛季第一
个单打冠军。
B. 面对不断上涨的人均工资,城市居民的幸福人数却似乎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年收入
10万元仍是居民休闲的一道门槛。
C.灰色权力,是指借助公权力的影响力,通过子女、配偶、亲人或朋友等,在市场中或者暗地里,通过权力的运作对稀缺资源的倒卖、获取,进行资本运作等,以获得巨额利益的权力行为。
D. 据美国《科学》杂志统计,现在有110种鲨鱼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界,如果不控制市场对鱼翅的需求,在未来10年内,某些鲨鱼种群将彻底消失,进而导致某些鲨鱼物种整体灭绝。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水产协会近日召开“鲨鱼可持续利用会议”,称“鱼翅消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食用鱼翅是“对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节俭美德的体现”。
B. 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
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相传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
D. 《中国天机》系中国著名作家王蒙对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诠释的最新力作,全书以回忆录的写法,通过对旧中国的批判、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辉煌与曲折的分析,展示了其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的一项是:
A. 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不能称为古体诗。
B. 赋是古代一种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如《阿房宫赋》(唐•杜牧)、《滕王阁序》(唐.王勃)、《赤壁赋》(宋•苏轼)。
C. 塞万提斯是十九世纪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D. 贾谊、韩愈、苏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过秦论》《师说》《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
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选自《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有删节)
7.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A.中医的“望、闻、问、切”。
B.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
交流与沟通。
B.“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
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C.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
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
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9.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
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就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B.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人我
不二”“天人合一”等概念将失去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C.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不是认知,而是身体践履,是一种生命体验。因此也可以
说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
D.要想走进中国文化的大门,真正明白中国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领会中国文化中的“身
体语言”的内涵。
三、(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贵生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