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70字。
例说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审题策略
肖立俊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历来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此类题上失分较多,究其原因除了没有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表达技巧的相关术语外,更重要的就是审题不清所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审准题目相关信息和要求,是答准答好题目最关键的一步。下面结合实例对古诗词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策略作一探讨归纳。
一、审题目类型。
根据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等提示信息的。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等用语来提问的。因此,弄清楚题目类型,尤其要弄清楚是否是暗考题型,可以避免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等错误。
【例题】(2009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从题干信息“怎样写景”来看,此题是暗考类型的,考查的是有关写景的表达技巧。所以,答此题时要从表达技巧的范围来思考。具体来说,可以从景物的描写技巧入手。景物描写的技巧与角度主要有: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光色态,粗笔勾勒、工笔细描,比喻、比拟、夸张、通感,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就第二联内容来看,主要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景的。
【答案】第二联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景的。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二、审题干要求
题干要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即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或规定了的要求;一种是隐性的,即题干中没有明确交代隐含在题目中的要求。如果有隐性要求,就一定要结合题干信息仔细揣摩并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答题有的放矢,要点齐全。
【例题】(2009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此题的显性要求是点出了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从“最突出”一词可以看出只需要答出最主要的一种即可。从“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来看此题的隐性要求有三点:一是上阕和下阕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一样的;二是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体现的;三是要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