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1. 风 筝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会读生字,理解生词;
(2) 通过网络、图书馆或新华书店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作品及思想。
2. 能力目标
(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自身实践去体验至爱亲情;
(2) 认真体会语言在绘情描景上的作用;
(3) 多角度理解课文,学会发现式阅读。
3、 德育目标
   从鲁迅的自我解剖及对兄弟的关爱中受到启发:做一个严于自省且充满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亲情,既要有爱心又要有正确的方法;
2、 词语的表现力问题。
课前准备
1、 翻阅鲁迅资料;
2、 准备高鼎的《村居》诗,抄在纸上便于投影;
3、 准备一张放风筝的图片。(我校只有投影仪)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小学时学过我们杭州诗人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用投影仪投影这首诗及放风筝的场面,请学生根据图片想像情景,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
大家都学过这首诗,那么都知道“纸鸢”的意思吧,哪位同学告诉我。(学生答:风筝。)那么“鸢”又是什么意思还记得吗?(学生答,教师辅导:老鹰。)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个鲁迅爷爷与“纸鸢”的故事(3分钟)。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昨天我请大家预习这一课,并请你们把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注音、解释,下课后请把你写下来的交到课代表那里。(将同学们的问题集中起来,然后将反映较多的问题再进行讲解。)我还请各位同学查阅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请把你们查阅的结果写在作业本的第三题下面。接下来我请几位同学将这篇文章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我们共同来评价一下他们读的怎么样。并思考下列问题(在投影仪上投影以下问题)(6分钟):
1、 鲁迅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从小放风筝?数年后为什么又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课文中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哪一幕?如果你是哥哥你会这么做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弟弟,你会如何?
2、 鲁迅是怎么知道不允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的?知道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弟弟此时又是什么反应,作者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看待二者的行为和反应的?
3、 作者是怎么描写故乡放风筝的季节的?又是怎么描写瓦片风筝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