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小题,约9180字。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 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 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 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昌言字仲谟,汾州孝义人。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文思甚敏,有声于场屋,为贡部首荐。廷试日,太宗见其辞气俊辩,又睹其父名,谓左右曰:“是尝为东畿宰,朕之生辰,必献诗百韵为寿,善训其子,亦可嘉也。”擢置甲科,为将作监丞。拜右拾遗。后鲁国公曹彬、幽州道行营马步军水陆副都部署崔彦进等失律于歧沟,昌言遣观察支使郑蒙上疏,请诛彬等。优诏褒答,召拜御史中丞。太宗宴金明池,特招预焉。宪官从宴,自昌言始也。
河朔用兵,枢密副使张宏循墨守位,昌言多条上边事,太宗即以昌言为左谏议大夫,代宏为枢密副使,迁工部侍郎。后昌言以书佣翟颍事,坐贬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初,太宗厚遇昌言,垂欲相之。赵普以勋旧复入,恶昌言刚戾,乃相吕蒙正。裁数月,会有颍狱,普以昌言树党,再劝太宗诛之,太宗特宽焉。逾年,召拜右谏议大夫。或议弛茶盐禁,以省转漕。命昌言为江淮、两浙制置茶盐使,昌言极言非便,太宗不纳,趣昌言往。昌言固执如初。即以户部副使雷有终代之,卒以无利而罢。
昌言复知天雄军,赐钱二百万。大河贯府境,豪民峙刍茭图利,诱奸人潜穴堤防,岁乃决溢。昌言知之。一日,堤吏告急,命径取豪家廥积以给用,自是无敢为奸利者。属澶州河决,流入御河,涨溢浸府城,昌言籍府兵负土增堤,数不及千,乃索禁卒佐役,皆偃蹇不进。昌言怒曰:“府城将垫,人民且溺,汝辈食厚禄,欲坐观耶?敢不从命者斩。”众股慄赴役,不浃旬城完。太宗手诏褒谕之。
真宗即位。咸平三年,与吕蒙正、寇准同召,以本官兼御史中丞。景德初,真宗幸澶渊,以盟津居要,增屯兵,命知河阳。境内有小盗,昌言榜谕:“能告贼者给赏,牙吏即迁职。”枢密使王继英以为小盗不当擅为赏格,乃诏昌言易其榜,有劳者俟朝旨。
昌言喜推奖后进。王禹偁自卑秩擢词职,亦昌言所荐也。昌言强力尚气概,当官无所顾避,所至以威断立名,虽屡经摈斥,未尝少自抑损。然刚愎纵率,对僚吏倨慢,时论以此少之。
注:①刍茭:牲口吃的草。②廥:储存饲牲畜干草的房屋。
(宋史•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议弛茶盐禁弛:解除。
B.真宗幸澶渊幸:特指皇帝到某处。
C.王禹偁自卑秩擢词职秩:次序。
D.时论以此少之少:轻视。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赵昌言“当官无所顾避”的一组是()
①昌言遣观察支使郑蒙上疏,请诛彬等
②枢密副使张宏循墨守位,昌言多条上边事
③昌言固执如初
④命径取豪家廥积以给用
⑤众股慄赴役,不浃旬城完
⑥能告贼者给赏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昌言年少时就有大志,曾受到寇准等的称赞;又有文采,廷试时太宗看到他的文辞出众、论辩有力,很赏识他,把他的名次提升到甲科,准备大用。
B.当初太宗待昌言很优厚,想让他作丞相,但是凭过去功劳再入朝的赵普讨厌昌言强硬不讲情理,最后还是让吕蒙正当了丞相,并想借翟颍事除掉昌言。
C.昌言为官有魄力,处事坚决果断。澶州河堤决口,城池将要不保,他怒斥那些役卒,让他们为老百姓考虑,要对得起朝廷俸禄,并要严惩不听命令者。
D.无论太宗还是真宗,都待昌言不薄,从未贬斥过他;昌言也竭忠尽智,报效朝廷,
甚至曾因朝廷决策不当而坚持己见,拒不服从皇帝的命令。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裁数月,会有颍狱,普以昌言树党,再劝太宗诛之,太宗特宽焉。(5分)
(2)昌言籍府兵负土增堤,数不及千,乃索禁卒佐役,皆偃蹇不进。(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中
王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