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小题,约10530字。

  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2012.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指定答题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用双横线划掉原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怂恿(yǒng)   娇嗔(chēn)   搠倒(shù)   云销雨霁(jì)
  B.懿范(yì)     桂棹(zhào)   赀财(cī)    装模作样(mú)
  C.垂涎(xián)   摈弃(bìn)    连亘(gèn)   光阴荏苒(rǎn)
  D.着路(zháo)   孝悌(tì)     忤逆(wǔ)    觥筹交错(gōng)
  2.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迤逦       胡诌       哎声叹气        不即不离 
  B.讥诮       翳翳       噼里啪啦        平心而论 
  C.嗤笑       耘耔       臭名昭著        林林种种
  D.泠然       维幕       心有余悸        不知所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     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祖父静静的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
  ②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③然而,许多人不喜欢人择原理,因为它似乎太     于我们自身的存在。这样就有人对为何密度应这么接近临界值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这种探索导致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
  A.纵目    奥妙    依从          B.纵目      奥秘      倚重   
  C.注目    奥妙    倚重          D.注目      奥秘      依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权力部门率先垂范意味着权力要“革自己的命”,这会像让人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难。但是也只有推陈出新地去治理公车,才会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 
  B.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结构”,但收入分配悬殊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会大大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收入分配改革已如箭在弦。
  C.从任何一个角度讲,拥有高学历的研究生都不应该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因为我国受过正规良好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不是过剩了,而是微不足道。
  D.我坚信一点: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各种类型的课都可以上得别开生面,让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捕获,得鱼忘筌,身心获益,留连往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本月17日,“中国首善”陈光标首批生产的10万瓶“陈光标新鲜空气”易拉罐将正式亮相。据称,只要吸了他的易拉罐,就可以一天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B.一个世界级的大奖,如果不能颁给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灿烂的当代文化与艺术创作成就的国家,那么遗憾的就不仅仅是作者,还有这个奖项本身。
  C.日前,日本副首相冈田也已经公开批评石原慎太郎此前的“购岛”行为,说他带头将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问题扩大化是错误的,结果此事招致中国非常强烈的反对。
  D.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指出,今年前六个月全球跨国公司对其他国家投资总额下降了8个百分点,中国再次超越美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