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河南省中招考试优秀作文示例
2004年河南省中招考试作文给两个题目让考生自主选择:(1)我找回了——(自信、自尊、母爱、友谊),(2)信念与成功。这种“二选一”、半命题、话题式相结合的作文命题方式,给考生作文选材、立意营造了自由的空间,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受到了初中教师和学生的好评。河南省的中招考试作文题,除了顺应当前作文命题“开放性”的主流之外,还有两大特点:
一、 贴近学生生活。
作文命题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生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理念。试题(1)要求用第一称写作,选材上,强调一个“找”字,立意上,强调自信、自尊、自爱、母爱、友情等关系着青少年人格修养等社会关注,学生熟悉的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写出情真意切,真实生动的文章。试题(2)则颇能引导考生对生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结合个人经历,探索“信念”之于“成功”的意义,有利于青少年生活信念的养成。
二、 唤呼真情实感。
叶圣陶曾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试题(1)“我找到了——”,限定用第一人称写作,其用意之一就是要求考生打开心扉,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触,或讴歌亲情,或礼赞友谊,或感悟人生,唤呼洋溢人间真情,闪烁人性光彩的华章。这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和开展情感教育无疑是一种鲜明的导向。
考生写作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 选材要精,抒情要真。
试题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很容易造成选材的雷同,而那些平时不注意生活和情感积累的考生会在考场上“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些都会影响到文章的质量,只有严于选材,深入开掘,抒写真情,才能写出动人篇章。如以《我感受到了母爱》为题作文,就要精选最能表现母爱的生活细节,在细致的描述,生动的刻画中,抒写纯真的情感。
二、 设置亮点,彰显个性。
有亮点,有个性,有创新的文章,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考生要有意识地为文章设置亮点,彰显个性。标题“眉清目秀”,开篇“先声夺人”,情节“一波三折”,结尾“画龙点睛”,语言“文采飞扬”等等。如满分作文《找回一颗透明的心》以比喻为题,形象的昭示文章的内容,巧妙的切入话题,用心之妙,技巧之高,令人叹服。
我找到了信心和勇气
去年中考我失利了,人一下子像得了一场大病,一天到晚躲进自己的那间小屋,所能够做的仿佛就是没日没夜的躺在床上伤感。
自从考上重点初中的实验班,有多少同学和家长都曾羡慕我,夸赞我。“考上了重点初中的实验班,就等于保送上了重点高中。”每当学期末回家时,耳边听到的都是这样一些说法。但想不到最终落榜了!邻村和我在同一所重点初中落榜的还有一人,可她却已经离开了自以为无颜见面的亲人。
我就有脸见人吗?白天又黑夜,黑夜又白天,我躺在床上,一百遍一千遍的扪心自问:自己没有能考上大学,出去有脸见人吗?可好不容易将我养活了15年,弄得一身都是病的母亲该怎么办呢?还有父亲,那只知勤勤恳恳,劳苦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呢?思前想后,竟不知如何才好。
又响起了敲门声,是父亲。
父亲像做错了什么似的,低着头轻轻地推开了门,走进来;在我床前踌躇了一会,坐下来,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也许他觉得没有什么需要说的,或者是要说的早已说过了。父亲的沉默使我感到无形的压力。偶尔一瞥,我发现父亲眼里竟含着点点泪光。我害怕面对父亲那种目光,那样一种深切悲哀的目光。
“孩子,再长的阴雨天总有放晴的日子,你不能总这样苦着自己呀!”父亲说,声音有些发颤。之后,父亲便又沉默了。沉默的父亲便长久地呆在那里。
“你休息吧。”很久,很久,父亲缓缓的起身,却打了个趔趄。父亲晃了晃肩膀稳住身子,一颗苍白的头颅深深地低下了,不易察觉地叹了口气,慢慢地转身,走出屋子,将房门又轻轻地掩上。在父亲走出房门的瞬间,我发现父亲的腰背越发弯得低了。
我眼里涌满了泪水。
“我怎么了?怎么就那么狭隘呢?怎么就那么自私呢?我这样做,对得起谁呢?”这一刻,我忽然醒悟到,原来自己竟这般不懂事!
是的,再长的阴雨天也应该有放晴的日子。
明天,明天,我就对父亲说:天晴了,我要去复读。是可敬的父亲帮我重新找到了信心和勇气。
[点评]文章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中心明确,符合题意。由于中考“落榜”而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