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7880字。
桂阳一中2012年下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尹友仕 审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温馨提示】:
1、同学们请注意,此次考试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请仔细审题,细心作答,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3、卷面分3分。字迹工整、卷面美观者可加至3分,书写潦草者酌情扣至3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岑寂(cén) 碣(jí)石 月晕(yūn) 渔阳鼙(pí)鼓
B、耆(qí)旧 溽(rù)暑 瀛(yíng)洲 玉盘珍馐(xiū)
C、澹澹(zhàn) 长嗟(chā) 鸾(luán)珮 吞声踯(zhí)躅
D、东南坼(chāi) 垆(lú)边 丰稔(niǎn) 桂栋兰橑(lǎo)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芳垫 纤尘 江流宛转 停杯投著
B、寂寥 幽人 红颜轩免 宛转峨眉
C、微茫 明灭 渌水荡漾 芷葺荷屋
D、寒蟾 涕泗 划船听雨 钟鼓撰玉
3、选出对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信难求(实在) 向来(原来) 出类拔萃(超出)
B、忽已暝(天黑) 危樯(危险) 因人成事(根据)
C、鸾回车(运转) 涕泗(鼻涕) 隽语妙句(隽永)
D、东南坼(裂开) 觉时(睡觉) 追云逐月(追随)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的千变万化,它们都 并发展下来这些中国古代建筑的惯例法式。
② 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 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谈话的内容报告校长。
③ 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 运用语言文字所应有的谨严。
④ 所以,人们可以 ,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
A、流传 以至 领会 预言 B、沿用 以致 领略 预言
C、沿用 以至 领略 预示 D、流传 以致 领会 预示
5、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B、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C、文学是艰难的事,只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D、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属于近体诗中的律诗。
B、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我们学习过他的《春晓》《过故人庄》等诗。
C、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字摩诘。苏轼评价其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宋词按流派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是柳永、李清照和姜夔。《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
7、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把序号写在横线处,保持上下文连贯。 ( )
____________,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①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
②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⑤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②⑤④①③ B、⑤②③①④ C、③②⑤④① D、②⑤③④①
二、 课内阅读(7小题,7~13题每小题3分,14题6分,共24分)
(一)阅读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8~10题。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