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2340字。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评估试卷(能力提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
  ……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答案:C
  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解析: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
  答案:C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解析: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答案: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