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7200字。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公主岭实验高中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注意事项:
  1.开始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将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与自然
  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赞一美人,你说她像鲜花,似轻燕,你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是像癞虾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和轻燕原来是美的。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如此想。所以他们费了许多心力去探寻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但是美的估定却没有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那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喜欢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却正好相反,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由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嵋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得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
  还不仅此,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嵋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显现出美。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有的个性,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虾蟆所生的意象更不同。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自然段内容的表达,不正确一项是
  A.赞一美人,说她像鲜花、似轻燕,而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像癞蛤蟆,可见一般人的意识里,美是客观的。
  B.美是物所固有,持此观点的人不止于一般人,而且还有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可见此观点的正确性。
  C.人们之所以热心寻找最美的颜色、形体、音调等审美对象,是因为他们坚信美是物所固有的。
  D.美是物所固有的,具有客观性,虽然也能找到一定的证据,但是也会面临着难以解释的挑战与质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康德、黑格尔和托尔斯泰都认为“美是心的产品”,都把审美看成“实用的活动”,只是表述不尽相同。
  B.黑格尔认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我们从峨眉山美在“庄严”“厚重”中可见这种说法的部分合理性。
  C.康德认为审美是“在下判断”,这和托尔斯泰主张审美是“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普遍原理”有着本质区别。
  D.关于“美是心的产品”的说法很多,它们不可能都正确,但可能都错误,大约持此说法的人都犯了太信理智的毛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不全在外物,因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B.形象不完全属于物,因为“完全属于物”即“无我”,“无我”即无由现出形象。
  C.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证明美不具有客观性。
  D.“松”美,美在它“苍翠劲直”的自在个性以及审美主体赋予它的“高风亮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鸿门宴(节选)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小人的谗言
  C.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去
  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
  5.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刘邦智谋的一项是(3分)
  ①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可见此时的项王对刘邦是有防范的,害怕他逃跑。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纵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和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6分)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8~9题。
  送允晖①
  沈周
  陆郎几宿春山去,山鸟山花尽有情。
  白李红桃塞行路,黄鹂留客两三声。
  【注】①此诗为春日送友而作,诗中所称之陆郎,即作者所送之允晖,“郎”为少年之美称。
  8.诗歌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
  9.诗歌主要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鲁迅《记念
  刘和珍君》)
  (2)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