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720字。
  吉安县二中、吉水二中高一联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2.12.17
  第I卷   (选择题  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愆(qiān)期    漫溯(sù)        绯(fěi)闻      长歌当(dàng)哭
  B. 形骸(hái)     蓊(wěng)郁     房檩(lǐng)      溘(kè)然长逝
  C.颓圮(pǐ)       束(shù)缚           轧(gá)票       忸怩(ní)不安
  D.执拗(niù)      隽(juàn)永       慰藉(jiè)         五彩斑斓(r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笙箫  长篙   凤毛麟角  揠苗助长  
  B、神州  彷徨   汗流夹背   项庄舞剑
  C、树阴  姆指   耳濡目染  一诺千金
  D、遏止  萁踞   轻歌曼舞   戮力同心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⑴ 想想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个人受点_______算什么。
  ⑵ 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_______,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
  ⑶ “保卫钓鱼岛”网站遭受黑客袭击,_______仍在修复当中。
  A、委曲  作客   目前             B、委曲   作客    日前
  C、委屈  做客   目前             D、委屈    做客   日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不少家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管,其实等于无为而治,社会应当给这些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B.卫生筷并不卫生,多为黑作坊经过简单浸泡漂白后即投放市场的产品,近日银川市警方和工商等部门上下其手,摧毁了多个制脏窝点。
  C.日本政府非法将中国的钓鱼岛“国有化”,完全是他们和右翼分子一起苦心孤诣策划的闹剧,中国人民绝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D.一个人如果阅历丰富,知识广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懂一点,又有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写起文章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B.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没及格。
  C.镇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6. 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曾就“闻斯行诸”对两个学生给予了不同回答:对子路,鼓励他“闻斯行之”;对冉有,因其性格退让,教导他“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这集中表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论语》)
  B.《家》中觉慧决定离开封建大家庭时,觉新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充分反映了他的“双重性格”特征。
  C.《巴黎圣母院》结尾,加西莫多看透了副主教克罗德的丑恶灵魂,把他从塔楼上推下去摔死后,找到爱斯梅拉达的尸体,紧紧地抱住它死去。
  D.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大卫童年的篇章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都是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心理,其中还有狄更斯特有的幽默情味。他看到佩葛蒂的脸蛋跟红苹果似的,老想:为什么小鸟不像啄苹果似的来啄她呢?(《大卫•科波菲尔》)
  二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
  崔建国
  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像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