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师说

【学前导引】
本文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时年约35岁,在京师任国子监博士。这时,他在文坛上已经有了名望,他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起来。他不顾流俗的诽谤,大胆地为人师,作《师说》,指出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讥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由此可看出此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不堪流俗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认识从师的重要性,懂得如何选择老师。
2.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传、师、从”等实词及“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不同用法。
4.辨析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基础知识精讲】
·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治所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现在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
2.古文运动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了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3.关于文体
“说”,古代文体的一种,一般以议论为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等属于这种文体。
·字词储备
1.重点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不从师。
4.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渊博的人。
(2)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今义:一个词,表因果的连词。
(3)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4)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
(5)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词类活用
(1)惑而不从师惑:名词用作动词,有疑难问题。
(2)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