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失街亭
【课前背诵】

原文: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点拨:作者高度赞扬诸葛亮的卓著功勋,并对其事业未成予以同情。本诗具有极高的形象概括力,前面两句,集中概括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一生功业。三句以“江流石不转”表现诸葛亮功勋长存。四句指出诸葛亮未成统一大业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制止刘备伐吴的错误,一失误遂成千古遗恨,叫人慨叹不已。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三分天下建立盖世功业,布八阵图一举天下成名。江水冲击石阵岿然不动,伐吴失策铸成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言简意赅,诗人把怀古与抒怀融为一体,给人一种遗恨悠绵、余意未尽之感。

【识记基本知识精选】
一、生字
郃(hé):本文用于人名。
隳(huī):毁坏。
懿(yì):多指德行美好。本文用于人名。
谙(ān)熟悉。
祁(qí):盛大。本文用于山名。
辎(zī):古代的一种车。
谡(sù):起,起来。本文用于人名。
垣(yuán):①墙;②城。
二、词语
偏裨(pí):偏将,副将。
鼓噪(zào):击鼓喧哗。
垓(gāi)心:战场的中心。
明正军律:严明地执行军法。
干系:关系。
片甲不回:全军覆没,连一个兵都回不去。
文几(jī):文书案。
势如劈竹: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
跌足:跺脚。
措手不及:因没有准备,来不及应付。
长(zhǎng)史:丞相府的高级属官。
倍道而行:一天赶两天的路程。
掎(jǐ)角之势:把军队分驻几处,作战时互相支援,这种形势叫做“掎角之势”。
以一当十:以一人之力抗击十人,形容勇猛善战。
按兵不动:指挥官止住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比喻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
徒有虚名:空有其名声,毫无实际。
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土崩瓦解:比喻彻底崩溃。

【基础知识必备】
课文导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
2.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词汇,增强语感。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学生。他一生很不得志,流落于江湖,据说曾和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有过来往,这就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获得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知识,于是在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博采正史、杂史、传记、轶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斗争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写出了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来经过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的修改加工,成为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
此外还撰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杂剧剧本《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时代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九十六两回,原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个互相衔接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失街亭、斩马谡两部分,略去了空城计。
与课文有关的情节是: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曹睿再用司马懿破蜀。司马懿直取街亭,欲绝蜀兵的粮道,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违命于山上扎寨,被魏军围困于城下,丢失了街亭。诸葛亮只好部署撤兵。此时,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已兵临西城。诸葛亮焚香操琴,以空城计吓退魏兵,蜀兵连夜退回关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三)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
谋篇立意:课文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的描述,赞扬了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的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文章不仅告诉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而且让人悟出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
层次结构: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
结构图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