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归去来兮辞

【学前导引】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赞美了农村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有独特乐趣的劳动生活。文章中表现出的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乐天知命”思想、感叹人生无常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则有消极因素。
这篇文章为千古名篇,无论叙事、抒情,还是结构、语言,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创造了一种任从本性自适自得的境界,可意会不易言传,只有反复诵读,方能加深领悟。
本文采用了“辞”这种文体形式。“辞”一般要押韵,有的还可歌唱。全文以四言和六言对偶句为主,杂以三言和七言散句,句式整齐中有变化。韵脚也几度转换,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本文前面有“序”,交待了写作的缘由。作者41岁时,因家贫曾为彭泽县令,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在官八十余日,便辞官归隐,并作此文以抒发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掌握“候、将、审、绝、委、期”等重点实词的用法及重点的语言现象。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基础知识精讲】
·背景资料
1.作者及背景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对他十分不利。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诗歌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归去来兮辞》就是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时。
2.文体常识
“辞”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亦叫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而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也一般将辞、赋并称。这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齐整,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与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而“骚则长于言幽怨之情”(清·程廷祚《骚赋论上》)。
·字词储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