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5840字。
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 陈军民 时量 120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 (第1至5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浸渍(zì) 火钵(bō) 桀骜(ào) 长歌当哭(dàng)
B.彳亍(chìchù) 百舸(gě) 皮辊(gǔn) 殒身不恤(yǔn)
C.团箕(jī) 青荇(xìng) 喋血(dié) 浪遏飞舟(è)
D.弄堂(1òng) 颓圮(jǐ) 游说(shuì) 挥斥方遒(yǒu)
2.下列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峥嵘 版本 偏安 惆怅 轧票处
B.寥廓 租赁 瓦菲 漫溯 水门汀
C.乾坤 苍茫 引退 斑澜 万户候
D.黯然 惩创 菲薄 忸怩 童养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凶残卑劣的段政府血腥镇压爱国学生,他们草菅人命,殒身不恤。
B.王队长一见到生杀予夺的鬼子兵,就恨得咬牙切齿。
C.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同这篇佳作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
D.临出发,他态度坚决,百折不回地说了一番催人泪下的话。
4.下列文学作品、作家及体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雨巷》 ——戴望舒——诗歌
B.《再别康桥》 ——徐志摩——诗歌
C.《包身工》 ——夏 衍——小说
D.《大堰河—我的保姆》——艾 青——诗歌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涛。 ①中国诗可不然。
②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③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④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
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A.①④②③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④③①②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6分)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6.对这段文字中“咬文嚼字”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指写作时过分地斟酌字眼,有讽刺的意味。
B.指写作时反复修改文字,以求表达顺畅些或漂亮些。
C.指写作时对文字斟酌锤炼,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D.指写作时力求用典,力求文字的凝练、深奥。
7.下列有关“推”比“敲”用得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