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70个字。
口语交际:漫谈音乐的魅力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训练、提高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增进同学之间的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准备以及课内交流都以学生为主。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课前准备
1、复习第一册课文《山中避雨》。
2、兴趣相近的同学自愿组成小组,每个小组商定向全班推荐一首歌曲或乐曲。要求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首歌(乐)曲作者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并给这首歌(乐)曲些一段小小的赏析文章,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提示:介绍音乐作品的名称;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赏析音乐的内涵和优美旋律;给我的启发、影响等。)
3、把准备好的音乐储存在mp3上,教师准备扩音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刚入初中时曾学过一篇丰子恺的散文《山中避雨》,还记得吗?请同学复述。
2、播放《二泉映月》,请同学谈谈听后的感受。
(二)、交流欣赏
1、把你喜欢的乐曲播放给大家听。
2、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三)、漫谈音乐的作用
让学生谈谈怎样看待用语文课欣赏音乐。
(四)、漫谈语文与音乐的关系
1、文学与音乐的“亲缘”关系。
2、古词新唱:《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五)、总结
第二部分:教学简录
一、导入新课
(课前让课代表播放《二泉映月》)
1、师:在我们刚入初中时曾学过一篇丰子恺的散文《山中避雨》,还记得吗?请同学复述。
生:文章写“我”到三家村游玩遇雨,在一茶棚避雨,大家都感到寂寞无聊,有两个女孩因为这场雨而怨天尤人,那儿有个茶博士在拉二胡,所以我就借来拉起了“梅花三弄”,后来整个茶棚的人的情绪都变得欢快起来了,而且附和着唱,临别时他们都出来送我。
生补充:文章表现了“乐以教和”的道理。
师:文中记叙了作者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受,在那样的环境里,就是因为音乐的存在才使那寂寞的雨中产生了无限的乐趣,让我们领略到音乐的魅力,它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而且相处更加和谐。
2、师:听出课前播放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齐:《二泉映月》。
师:你能谈谈你听过后的感受吗?
生:乐曲凄婉忧伤,我仿佛看到了阿炳在招弟的搀扶下,沿街卖唱的情景。
生:我还感觉到他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师:起初,琴声婉转连绵,有如泉水从幽谷中蜿蜒而出,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二泉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