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题,约9380字。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不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9分)
咏秋诗中品悲喜
古人咏秋多是悲凉之声。最早的悲秋诗文大概是战国时代宋玉的《九辩》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而变衰。”这是一幅凛冽的悲秋图,读后令人心寒。古人悲秋,常悲国家多战乱之苦痛。唐朝诗人王昌龄《边愁》诗云:“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在黄昏孤身独坐,临秋风吹起羌笛调寄情关山月,感时伤怀,表达了边塞征人思妻愁苦之甚。悲秋之作,悲广愁深,可算是唐代诗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处不秋,“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悲秋实有感于此,有感于国家的战乱、政治腐败,兼之自己年老多病,蹉跎岁月,余生之年就显得更短促了。杜甫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登高悲秋,叹老嗟病,忧时愤世,凄切悲怀。风、猿、燕、木、江、病、鬓、酒共融一体,共萦一心,同牵一情,同表一愁,可谓咏秋悲凉诗作之一绝。
古人咏秋,也常咏泄秋日里的怨恨,秋怨之多、秋怨之深,别有一番情调。唐代诗人王维的《秋夜曲》曰:“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初秋月夜,少妇的轻罗丝衣不愿更换,却独抱精美的银筝,轻轻拨弹。由于夫君远征,自己心怯空房不忍归去。少妇的怨思描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怨秋之作,最著名的当推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宫女在玉阶伫立,痴望皎皎秋月时间良久,连罗丝织袜都被夜露打湿了。宫女最后从玉阶回到室内,仍依依不舍地望着秋月,深夜不寐。这首诗写尽了幽居宫女的哀怨,它的艺术特色在于不正面写“怨”,而是把怨意从望月的动作和神情中体现出来。
同是咏秋,由于人的处境、心绪、视角的不同,色调也有别。唐代诗人王维写了一首题为《山居秋暝》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秋意晚景,明月承“晚来”,清泉承“新雨”,松、石承“空山”,因浣女归而竹喧,因渔舟下而莲动。诗最后两句说,春芳要消歇就消歇吧,秋光大好。而王孙依旧可以待在山中。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暮的幽静美妙的景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结构别具一格,语言清新明朗,意境雅洁优美,读来令人心怡神爽,表达了作者陶醉山林自得其乐、自取其喜的志趣和情怀。唐朝诗人王勃在一首 《滕王阁序》中,有两句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对“秋水”,“孤鹜”对“长天”,对仗工整贴切。秋水长天,水天一色,两相衬映,落霞流金,孤鹜凌空,意境开阔高远,情致深婉飘逸,充满了喜悦、欢畅、旷达的意蕴和情调。这是一幅大自然和谐而优美相融合的秋暮水墨画面,千百年来盛传不衰。更为奇妙的是,清朝文人纪晓岚写江面渔船的一首七绝秋诗:“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你看,江面秋景写得何等生动别致,何等神韵清丽。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喜秋之作,全诗欢畅明快、轻巧灵潜,读后使人心清神舒,产生一种很强的艺术穿透力和感染力。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而变衰”,描绘了一幅国家多战乱之苦痛的悲愁图,读来令人心寒。
B.“万里悲秋常作客”,写出无处不秋的感觉,诗人有感于国事,兼之年老多病,余生短促,故此悲秋。《登高》是悲秋之作中悲广愁深的代表作。
C.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具有优美的画面感,是作品不朽的原因之一。
D.纪晓岚写江面渔船的秋诗有形,有声,具有很强的艺术穿透力和感染力,与王勃的两句佳句都属奇妙之作。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写出了边塞征人的思亲愁苦情,是古人咏秋、悲国家多战乱之苦痛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B.唐代李白的《玉阶怨》把宫女的怨意从望月的动作和神情中体现出来,这一艺术特色使该诗成为怨秋之作中最著名的佳作。
C.作者从内容、结构、语言、意境、情感等多方面对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分析,表现该诗非悲非怨的情感。
D.前人多写秋之悲,但作者在本文中却表达了秋的多种情调,比如:悲、怨、喜等,表现了咏秋诗丰富的内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咏秋诗表达或悲或怨或喜的情感,都是通过不同的秋天景色描写呈现出来的,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B.本文采用平行并列的结构模式,每一自然段都是先提出观点,然后重点使用例证法进行分析,有很强的逻辑性。
C.“同是咏秋,是人的处境、心绪、视角不同,诗文的色调也有别”一句在作品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山居秋暝》、《滕王阁序》中的佳句、纪晓岚写江面渔舟的秋诗三者在表现秋情上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