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
由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想到的㈡
有人认为,高考语文试题讲究的是应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语文素质,二者是对立的,课程标准是为消减高考试题对语文教学的片面影响而提出的。我不这样认为。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有十五种之多,总体上处置均衡、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较好地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符合语文考查也符合语文学习的发展方向。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基本特点,颇有点像前人所谓的“小学”与“大学”的统一。韩愈在《师说》里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我们还可以并非贸然地补上一句:“大学而小遗,吾亦谓其昏也。”这种统一,是十五份试题的共同特征。
首先,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是语文明确化、精确化的试题,考查的基础内容是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因此,确认(对某一语言单位的确切认知)与整合(对语言单位关系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对基本语言单位的确认与整合就必然处于关键地位。语文“工具性”一面的这种特定要求,是试题鲜明的底色。再者,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这里谈的“工具”,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交际工具,这“交际”必然是带有现代思想和思维因素,带有人文情感内涵的交际。“人文性”借助“工具性”,“工具性”包容“人文性”。在语文领域,抽掉了思想情感的文字技巧是苍白空洞的,脱离了对文字品味的情感也是廉价混沌的。高考试题既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也是对思想素质、审美情感内涵的考查。它不只关注考生的文字水平,关注他们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技巧和能力,还特别关注考生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素养,二者水乳交融。语文“人文性”一面的这种特定要求,是这份试题坚实的内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学习应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谈到探究性学习,人们关注的大多是探究的方式,诸如怎样发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上网下载,怎样在同学间组织讨论之类。于是,现实状况往往是这样:学校准备展示一节探究性学习示范课,这节课就会成为这所学校这一段教学工作的中心,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策划实施。一位老师接受了上一节探究性学习课的任务,他就可能“三月不知肉味”,废寝忘食,以至打乱正常的教学规范。如果我们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那么,这种“探究性学习”就不可能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