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8800字,答案扫描。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若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的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若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来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10年德国的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的欧洲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的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世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觉开始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果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若贝尔文学奖更多的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如1919年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表达了人类在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意识、各种理想、各种想象以及人类的痛苦、绝望等等”。
  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的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绝望。在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风靡世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诞与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终将化为虚无。存在主义哲学对二战后世届文学影响深远,文学的审美重心由人对的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人的本质的反思。西方现代作家以文学为手段来探究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尽可能的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盛行,若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更多的关注文学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文学批评不再抽象地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这与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相关。
  1. 下列对“若贝尔文学奖”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贝尔文学奖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B. 若贝尔文学奖最初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来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使人们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C.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若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D.从百年若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换台式。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自19世纪中叶起, 时欧洲人在反思人与现实关系时,开始追求以人与现实的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谐之美,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B.传统文学观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于是,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开始取代乐观主义倾向。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
  D.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的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绝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流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使文学批评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
  B.从19世纪中叶起,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进入20世纪以来,若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进步与完善,由原来的低层次不断上升,最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C.二战后,西方现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由人对的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人的本质的反思。
  D.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尽可能的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0
  (一)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也。夫求祸而福,其人之情也哉?此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