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0160字。

  安徽师大附中、安庆一中201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安庆一中高三语文组   2013年1月26日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6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①历史证明,人类往往受制于自己的创造物。语言本应是思想、交流、生活的工具,但它常常成了误解、敌意的渊薮,自由的牢笼。
  ②最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大概是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创立新教。他虔信上帝,但痛恨教会的专横和教士的腐败。他宣扬一种新信念:每个信徒都能够和上帝沟通,不需要教皇、教会、教士在中间传递信息。路德把自己一生中的许多时间花在翻译《圣经》上,有了人人可读的德文本,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教士阶级依靠拉丁文垄断《圣经》解释的特权就被打破了。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于白话文运动,为什么发动白话文运动的胡适能爆得大名,在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居于执牛耳的地位。语言的社会作用是如此之大,语言变革有时会成为新时代来临的先声。
  ③人类对语言的关注在二十世纪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我希望这种对语言的过分热情也是绝后的)。看一看这个世纪顶尖级思想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开创了英美语言分析的传统;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的世界,是人类的栖居之地;伽达默尔认为,世界本身体现在语言中,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当代最富盛名的社会批判家、新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把他的理论称为交往行动理论,提倡一种所谓语言交往的伦理学。他认为,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压迫方式已经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到扭曲,变成了伪交往,人的本性和道德的基础都存于语言交往的作用中。他的社会批判集中于文化批判,而文化批判则深入到语言的层面,他认为这是人类生活的最深层次。
  ④把问题提到语言的高度来看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语言,甚至把世界和人类的本质都归结为语言,这就是许多人理解的发生在二十世纪的所谓“语言转向”。在这种思路下,二十世纪的第一显学便是语言学。语言分析的方法和成果,大举入侵,进入到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领域。而在文艺批评中,传统的艺术理论几乎完全把地盘让给了语言分析。审美心理学成了弃妇,新宠是各式各样的话语理论和文本分析。其实,在五光十色的话语理论和使人摸不着头脑的术语后面,很可能并没有深奥的思想,只有一大堆文化泡沫。这应该引起国人的警觉。因为中国人中趋赶时髦者也为数不少,他们肤浅的把“语言转向”当成语言戏法,以为给事情冠上语言学名称就是一种深刻。语言的无所不在往往是障眼法,掩盖的是无所不在、尖锐逼人的社会问题:文本分析和话语策略表面深奥复杂,技术性十足,其实是糊弄人的轻佻手段,当你无话可说,或者必须发言而三缄其口时,你可以用语言对付语言,让他们厮杀,把自己的空虚和逃避掩饰起来;对某些人而言,语言是学术上发家致富的资本,“与国际学术接轨”的捷径。这种泡沫当然不会持久,但对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生态的破坏却已经是明显的。
  ⑤语言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给舞文弄墨之士提供了驰骋的天地,而在于语言的隔阂体现了民族矛盾,语言的冲突可能酿成暴力与流血。当今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武装冲突,分离运动,都有语言方面的根源。人类彼此间最根本的隔绝是语言的隔绝,人类的得救,一定包括拆语言的墙、填平语言的鸿沟。在技术上解决语言意义的传达与交流问题并不难。我们有理由认为,在这一个一千年的第一个世纪中,人类将借助电子计算机,解决文字和语音之间的自动翻译问题。但种族、宗教、文化的矛盾,利益之间的冲突,却不会轻易消除。
  ⑥地球上一共存在5000多种语言,但人类却只有一种。语言是分歧的,而理性却是普遍的。人类能否依靠理性,使这一千年比上一千年少一些战争和苦难,多一些祥和与幸福?(节选自徐友渔《语言》 ,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语言转向”内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二十世纪人类对语言的关注达到空前地步,语言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最深层次。
  B. 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语言,甚至把世界和人类的本质都归结为语言。
  C. 语言分析的方法和成果,大举入侵,进入到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领域。
  D. 给事情冠上语言学名称,以此掩盖无所不在、尖锐逼人的社会问题。
  2.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②段中以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打破教士阶级依靠拉丁文垄断《圣经》解释的特权和胡适因发动白话文运动而在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居于执牛耳的地位为例,说明了语言变革必会成为新时代来临的先声。
  B. 文章第③段以几个顶尖级思想家为例说明了二十世纪人类对语言的关注达到空前地步,第④段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地批评由所谓的“语言转向”而形成的文化泡沫现象,并指出它对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生态造成了明显破坏。
  C. 文章第⑤段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在于语言的隔阂体现了民族矛盾,语言的冲突可能酿成暴力与流血,当今世界上的武装冲突、分离运动都有语言方面的根源。这同第①段内容形成了照应。
  D. 文章第⑥段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祥和与幸福的祈盼,但以问句收束全篇又表明作者对人类能依靠理性使这一千年比上一千年少一些战争和苦难,多一些祥和与幸福极度怀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语言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本应是思想、交流、生活的工具,但却成了误解、敌意的渊薮,自由的牢笼。
  B. “语言转向”常常成为中国人趋赶时髦时糊弄人的轻佻手段,并以此把自己的空虚和逃避掩饰起来。
  C.  人类能借助电子计算机,解决文字和语音之间的自动翻译问题,因此也能依靠理性减少一些战争和苦难,多一些祥和与幸福。
  D.  语言的隔绝是人类彼此间最根本的隔绝,一定要拆语言的墙,填平语言的鸿沟,人类才能得救。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争 礼 数
  冯御史静山家一仆,忽发狂自挝,口作谵语云:“我虽落拓以死,究是衣冠。何物小人,傲不避路?今惩尔使知。”静山自往视之曰:“君白昼现形耶?幽明异路,恐于理不宜;君隐形耶?则君能见此辈,此辈不能见君,又何从而相避?”其仆俄如昏睡,稍顷而醒,则已复常矣。
  门人桐城耿守愚,狷介自好,而喜与人争礼数,余尝与论此事,曰:“儒者每盛气凌轹,以邀人敬,谓之自重。不知重与不重,视所自为。苟道德无愧于圣贤,虽王侯拥彗不能荣,虽胥靡版筑不能辱。可贵者在我,则在外者不足计耳。如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