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20个字。
追寻陈光标的足迹
陈光标,江苏泗洪人,原籍安徽五河县,后迁入江苏,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从1998年(30岁)开始慈善事业,截至2010年10月累计捐献款物约14亿元人民币。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第一时间出钱出力救灾,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称为“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被称为“中国首善”。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约50余亿人民币)。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8月31日,陈光标在《纽约时报》登广告宣示钓鱼岛主权。2012年12月21日,陈光标垒2.3亿元钱山,寻找中国青少年发明创新获得者。
人物语录
慈善不是一时一地的“阵地战”,慈善是长征,而且永远没有终点。但慈善不是苦难的长征,而是快乐的长征。慈善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不分信仰,捐赠者快乐,受捐赠者也快乐,在慈善长征的路上,一路都是欢声笑语。
活在人们尊重中的慈善家,比孤独死在存折单上的守财奴光荣、伟大。
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
财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在救灾第一线,我一分钟都不想停下来,一停下来就觉得愧对灾民,就想哭。
我愿意带100个孤儿回江苏,发动江苏的民营企业家来共同认养,重新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庭。
捐赠的地方不投资,投资的地方不搞捐赠。
富而有德,德富财茂
人要成功,做到“两吃两放”,即放下架子,放下面子;能吃苦,能吃亏。
一个人活着如果能影响更多的人,并能使更多的人活得更好,这样的生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生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生命。
像我的名字一样,立志做中国慈善事业的光荣榜样和道德标杆。
慈善不仅仅是“手的给予”,而更应该是“心的给予”。
既要生产利润,又要生产道德。
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从无做到有,从有做到无”。
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
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这个称号。
背负苦难
陈光标1968年7月生于江苏宿迁市泗洪县的西南岗地区。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养了5个孩子,在陈光标两岁的时候,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这给童年的陈光标带来了对饥饿的恐惧记忆,这种恐惧的记忆唤起了陈光标“靠自己改变命运,一定要脱贫致富”的想法,陈光标10岁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对创业致富的探索。那时,上小学的陈光标,利用中午放学时间,用两只小木桶从二三十米深的井中取水,再用小扁担挑到离家1公里的集镇上叫卖“一分钱随便喝”。童年的陈光标背负着生活的苦难,同时也背负着对未来的希望。
命运抗争
十三岁暑假的时候,陈光标开始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从开始的骑自行车贩粮到用拖拉机贩粮,从一天赚个5、6元钱到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陈光标在致富路上尝到了甜头,17岁那年暑假结束的时候,陈光标挣了两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陈光标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逐渐显现了经商的才干。
心地善良的陈光标在经商过程中也曾被骗过。
陈光标认识了一个在车站旁的淮阴小商品市场做生意的温州人,两人决定在一起做棉鞋生意,那是陈光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