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7580字。

  宁夏宁大附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                                          
  一、本试卷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词体诗化理论演进史(节选)
  许伯卿
  所谓“词体诗化理论”,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视词为诗,用儒家传统诗教来阐释、规范词体的属性和功能;二是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总览词史,可清楚发现,诗、词异构而同质,两者在表现功能上实无区别。词实际上走过了一条从与诗等同到与诗分离又逐渐向诗回归并最终等同于诗的道路。在词向诗歌回归的过程中,文体演变和文学创作规律固然不可小觑,但词体诗化理论却起着更直接的引导、规范和促进作用。
  北宋前期是词体诗化理论的萌芽期。
  北宋前期词学观念的主流仍是“花间派”。词体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娱宾遣兴”,内容不外乎风花雪月,社会地位十分卑微。但已有个别词学家开始用写诗的态度和方法作词,在创作时也能更多融入主体情感,并注意使用优雅语言,从而使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稍异的风貌。
  潘阆是宋代第一位词体诗化理论家,视诗词为一体,并以自己的创作说明词同样可以表达“盘泊之意,缥缈之情”。从词学理论发展史来看,潘阆的“诗词一理”观,当是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开端。
  宋代陈世修在为《阳春集》作的序中认为,词不纯粹是一种“娱宾遣兴”的音乐文学品种,还有“自娱”和“吟咏性情”的功能。这一转变,乃词学观念的一个进步,它是对词体创作从着力表现外部客观世界向注重表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转变的揭示。
  若从创作实践来考察,即可较清楚地发现北宋前期词学的一些新变。第一,词家开始摆脱晚唐五代词“旁观”或“代言”的创作模式,更多融入主体意识,抒发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慨。像范仲淹等人的名篇,或状写边塞,或咏史怀古,或直抒胸襟,已与诗毫无区别。第二,避俗就雅开始成为士大夫词人的自觉行为。第三,时代催逼词家关注慢词,促进词体成长。慢词篇幅较长,能容纳更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构思、组织和修辞的要求更高,须多下功夫,从而逐渐改变人们率意游戏为词的态度。
  可见词发展到北宋前期,已有较强的诗化要求,并出现主张词体诗化的理论家。即使继承花间传统者,观念也发生新变。
  1、下列关于“词体诗化理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该理论包括把词视为诗,用传统诗教来规范其属性功能,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
  B.在北宋前期“花间派”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该理论已经开始萌芽。
  C.该理论在“词向诗歌的回归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D.该理论使得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迥异的风貌。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潘阆是词体诗化的先行者,他的“诗词一理”观是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开端。
  B.“花间派”词人陈世修认为词能“吟咏性情”,说明花间继承者观念也在改变。
  C.时代的变化,文学创作的固有规律也使词的功能在经过五代后,开始慢慢改变。
  D.慢词篇幅较长,容纳更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构思、组织、修辞的要求更高,非写作态度严谨者而难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词异构而同质,异构体现在两者表现形式不同;同质体现在表现功能,两者都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抒发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慨。
  B.“花间派”是北宋前期词学观念的主流。词体的社会功能完全是“娱宾遣兴”,内容不外乎风花雪夜。
  C.潘阆认为“诗词一理”,陈世修认为词还有“自娱”和“吟咏性情”功能。这一转变是词学观念的一个进步。
  D.北宋前期,词家融入主体感情,避俗就雅成为自觉行为,开始关注慢词,写词态度认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靖康之乱,家碎于贼,弁南归。
  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至云中,见粘罕,邀说甚切。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绍兴二年,金人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虚中欲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弁曰:“吾来,固自分必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