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北 京 四 中

编稿老师:徐冬杰   审稿老师:李家声   责编:徐冬杰

《读<伊索寓言>》文本分析及基础知识训练
  一、关于作者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1910年11月21日生。江苏无锡人。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他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和《管锥篇》等,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维妙维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二、关于本文
  本文选自钱钟书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他在本文集的序里为这本文集之所以起这样的名字做了很好的解释。“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作那些事呢?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由此看来,《读<伊索寓言>》也应该是对人生的一种注解,算是作者对人生百态的一种感悟。

  三、本文分析
  本文大概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段
  前三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就是“我们”,不由得我们不由此对文章的开头部分的构思用意因为这个“我们”而加以关注。这些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从第一自然段看,“我们”是一群喜欢卖老的人,他们之所以喜欢比他们小的多的孩子只是因为他们可以在这些小孩子面前毫无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