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荷塘月色教案
执教:李烨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诵和分析《荷塘月色》第四段的遣词用句来体会:
1、细腻、传神的语言风格。
2、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教法
对于如此美的散文,我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情境氛围。
学法
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一读,读课文。二看,看录像。三议,互相讨论。四读,读课文。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朱自清是诗人,诗写得很好,当然我们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散文名作《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先生散文语言清幽柔美,感情真挚朴素,长久以来为广大读者所赞赏和喜爱。名家对此也多有评说。
2、名家评说
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
——王哲甫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
几乎众口一词,对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倍加推崇。
3、词语品评。
问题1:请大家朗读第四段,找出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各自用了哪些修饰词来描写,把你认为好的词写下来,给大家说说好在哪里。
我们随着作者的眼睛,来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边,在荷塘上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田田”的叶子。这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