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有22道题,约8370个字。

  丰台区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初一语文
  2013.01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8页,共六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共28分)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共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霎(chà)时虐(nüè)杀简陋(lóu)猝(zú)不及防
  B. 睿(ruì)智揣(chuāi)测恪(gè)守潸(shān)然泪下
  C. 应(yìng)付修葺(qì)屏(bǐng)住懵(měng)懵懂懂
  D. 淳(chún)朴惩(chěng)罚孤僻(pì)蜚(fěi)声世界
  2.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狼籍踌躇一劳永逸相题并论
  B. 诀别静谧刮目相看毫不气馁
  C. 妥胁懈怠兴高彩烈雷厉风行
  D. 履行像征浑然不觉指高气扬
  3.对下列选项中两个加点字含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了解——了然于胸
  解说:两个“了”字意思相同,都是“明白,懂得”的意思。
  B. 交通——博古通今
  解说:两个“通”字意思不同。“交通”的“通”是“没有障碍,可以穿过,能够达
  到”的意思;“博古通今”的“通”是“懂得,了解”的意思。
  C. 道路——微不足道
  解说: 两个“道”字意思不同。“道路”的“道”是“路,方向,途径”的意思;“微
  不足道”的“道”是“懂得,了解”的意思。
  D. 解决——善解人意
  解说:两个“解”字意思相同,都是“调和,处理”的意思。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父亲……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茶房,甚是仔细。
  (2)(在火车上)他嘱我路上小心……又茶房好好照应我。
  (3)父母都去世多年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在我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
  A.嘱咐嘱托浮现B.嘱咐嘱托闪现
  C.嘱托嘱咐闪现D.嘱托嘱咐浮现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各种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支动人的歌声。
  B. 他那和蔼可亲的容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
  C. 他的报告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观众,会场里立刻响起了激烈的掌声。
  D.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罢。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但接着,便有了。接着,便。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让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
  ①沙沙哗哗的阵雨
  ②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
  ③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
  A. ②③①B. ①②③C. ②①③D. ①③②
  7.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推算的结果,说是有九万里那么长。
  理解: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先提出盘古身子有多长的问题,然后自问自答,这样可以引起读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启发思考。
  B.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船长的冷静沉着、临危不惧,令人肃然起敬。
  C.(七个小矮人)用他们的七盏小灯照着白雪公主,发出惊讶的呼叫:“哎,我的天!哎,我的天!多么漂亮的小女孩啊!”
  理解: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七个小矮人对白雪公主美貌的惊叹以及对白雪公主的喜爱之情。
  D.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忠于职守,忘我救人的船长比作雕像,说明他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8.下面几项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小儿辩日》——《列子》——中国
  B. 《“诺曼底”号遇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 《天上的街市》——朱自清——中国
  D. 《背影》——鲁迅——中国
  二、填空题(共8分)
  9. 默写(5分)
  ①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苏轼曾这样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在《使至塞上》中,“,”一联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色虽然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很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