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4340字。

  2013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卷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 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題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 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 名称见于记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 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一时风气 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 《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 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 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 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 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 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 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 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 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缓 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道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 更张。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并未轶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a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 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多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 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 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声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 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 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 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 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 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
  B. 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雨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 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 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宇此,一时盛况空前。
  D. 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临安的杂剧在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 7题,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 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 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a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 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 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象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