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筛选富有诗意的联想——中学生作文例话之一
青少年中,有不少人喜欢诗歌,爱好音乐,痴迷影视,倾情文学,但他们写起作文来,却总是难以把所读所看的感动迁移到文章中,写作时如同一位在教室里听同学说笑话而朗声大笑的姑娘,忽然见到严厉的班主任进门,一下子敛声屏息,表情大变,忽而从天真嬉闹的孩子成为正襟危坐的大人。影响学生写作心绪这种变化的原因不找出来,就难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情感畅达地表述。
美学老人朱光潜先生曾说“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人在产生审美愉悦之时,我们聚精会意以至于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
这是一种极自由的(因为不受实用目的的牵绊)活动。”(朱光潜:《谈美谈文学》36页)也就是说,直觉性的美感与外界强加的精神因素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当我们过于强调写作要突出“文以载道”“要有严正的思想性”时,你已无形中把学生心中存贮的很多直觉材料吓跑了。前苏联一位诗人,在回答外国同行问及在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的恐吓时代写了什么作品时,他说“我还活着”,恐怖之下能有多少真正的诗情?我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写过一篇反映文革时期知识分子遭遇的小说《不会笑的人》,实际上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畸形时期,大多数人都学会了控制表情,提防心情的流露,“不会笑的人”当然也难以写出“真感情”,更谈不上写出诗意。
因此,写出好作文首先要善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应试作文或训练作文实用目的对情绪的影响,心理调剂好了,思想放松了,才可能让自己的“直觉”和真情实感得到展示。
联想丰富只是筛选材料的基础,联想到的材料也并非都富有诗意和美感。联想中适用的材料,至少应具备这两个条件:
一是与实际人生有一种适当的距离。人们在欣赏一个优美抒情的片断时,是在欣赏一个相对孤立绝缘的意象,人们不会去思索它的实用价值或与其他东西的联系,这就是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感”。
二是作者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中。写出的景与事,都有着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作者的情愫,而这种感情又是具有一定审美认识水平的思维激发的。下面我们结合《路是月的痕》这篇充溢诗情画意的考场之作具体解析上述的两个条件。

路是月的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