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1700字。

  2013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海权构成了许多国家的战略追求,然而各国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却截然不同。有的国家(英、美)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法、德)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英、美)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如俄-苏)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
  海权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历史机遇在于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地理大发现,不同国家面对海洋的不同选择,尤其是东西方国家对历史机遇的不同把握,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命运。欧洲的一些国家抓住了历史机遇完成了国家崛起,而东方国家尤其是创造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奇迹的中国,却与近代世界权势变革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这一巨大差异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世界历史表明,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同时,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决定海权盛衰的重要因素。在历史上,海上霸权国都分别主导了各自时代的技术革新,如葡萄牙的多桅帆船、荷兰的麦卡托航海图、英国的战列舰、美国的海军航空学等。世界霸权国不仅是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由此可见,要成就大国海权,不仅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必须是世界科技的创新国,必须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因此,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尤其要摆脱那种强调大国崛起离不开海权支撑,而忽视海权背后一系列复杂社会因素的简单化思维。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的海军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积极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实现了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而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国际上,“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在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有学者疾呼中国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有学者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尤其要避免重演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失败的历史悲剧。从国际看,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看,则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如何走出困境,无疑是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海陆的双重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海权发展应与海洋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这并不意味着与和平崛起外交战略追求的矛盾,相反恰恰是确保中国内政与外交保持稳定,避免内乱和地区冲突的基础和保障。中国海权力量的发展不可能放弃陆缘安全及其战略安排而选择全球性海权战略,而仅仅是谋求满足主权需求和一定海洋空间的有限的海权战略。
  (节选自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有删改)
  1.下列对“海权产生与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以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地理大发现为历史机遇,海权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兴起。但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的历史进程中,各国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却截然不同。
  B.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的战略诉求,西方国家抓住历史机遇完成了国家崛起,而中国却与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C.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能从根本上推动海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但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D.成就大国海权,能够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成为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比拥有足够强大的海军,成为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更重要。
  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中国要发展海权,就必须重视海权背后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因素,摆脱那种强调大国崛起离不开海权支撑的简单化思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年十二失母,居丧过礼。及长,理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历数。王莽时,恽西至长安,乃上书王莽曰:“智者顺以成德,愚者逆以取害。上天垂戒,欲悟陛下,令就臣位,转祸为福。若不早图,是不免于窃位也。”莽大怒,即收系诏狱,劾以大逆。遂系经冬,会赦得出。
  建武三年,又至庐江,因遇积弩将军傅俊东徇扬州。俊素闻恽名,乃礼请之。俊军士掠夺百姓,恽谏曰:“昔文王不忍露白骨,武王不以天下易一人之命,故能获天地之应。将军如何不师法文王?愿将军亲率士卒,收伤葬死,以明非将军本意也。”从之,百姓悦服,所向皆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