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小题,约9790字。
2013年安庆市示范中学联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①“仁”是儒家最具特色的核心观念和价值取向,儒家仁学包含应对世界三大基本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或社会、人与内心世界的内容。这三个关系各有侧重,但同时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从生命以及生命伦理的角度来看,所谓“仁”,既是作为生命主体之一的人对自身生命的了悟,也是对所有生命个体以及作为生命化存在的整体宇宙的情感认可和价值肯定。儒家的仁学、仁政绝不仅仅局限于人伦的范畴,更不具有西方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相反,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仁学、仁政,是在生生不息的宇宙论背景下,贯通天人之际、兼具天道与人道,符合中国天人一体观念的学术体系。
②智者的心灵是总是相通的,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认为人类对植物动物以及其它生命的尊重和感通是仁心发露、成就道德人格的心理基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道无言,但通过春夏秋冬的交移、寒暑昼夜的更迭,万物自然生长繁衍加以体现。人道效法天道的生生之德,也无需过多言说矫饰,而是以仁者爱人、仁者爱物的方式,协助上天,“参赞天地之化育”。孔子和弟子们外出,看到路边一群野鸡飞起,盘旋落下。面对这充满生机、自由自在的生命体,孔子忍不住流溢出无限赞美之情:“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论语•乡党》)孔子在野雉的飞旋落下中领悟到生命的自由自在。孟子则在动物的生死间看到仁心的基础。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甚至认为,对动物的不忍之心,不但是仁心的基础,而且可以成为仁政、王道的基础。大儒朱熹对这点做了精当的概括:“天地以生物为心,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所谓“天地生物之心”,即是儒家的仁心。以“生生”“仁心”为内核的生命观念,体现了对包括所有生命存在以及非生命存在的尊重和善待,体现了高明辽阔的生命智慧。
③儒家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爱是有差别的,对动物、植物等生命的敬畏与仁爱与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敬畏与仁爱本质一体,但并不完全相同。一方面,儒家保持对包括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敬畏和关爱,认为这是体认天道的表现,是仁心发露、成就道德人格、实现理想人生境界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儒家并不回避使用动物、植物资源,而是以节用、善待的方式,“不得已而杀之”、“杀之以时”,儒家一再强调,使用动物、植物生命性资源必须足够节制,使用时必须以尽可能善待的方式处置。这种中庸智慧、中庸精神,对于今天处于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两难困境中的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都有积极启发意义。
( 2012年9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仁”的解说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A.“仁”既是人对自身生命的了悟,更是对作为生命化存在的整体宇宙的情感认可和价值肯定。
B.儒家以“仁”为核心观念和价值取向,包含各有侧重、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世界三大基本关系。
C.儒家的仁学、仁政以人类为中心,但不仅仅局限于人伦的范畴,体现对所有生命存在的尊重。
D.在生生不息的宇宙论背景下,儒家的仁学、仁政,兼具天道与人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①段从生命以及生命伦理的角度阐述“仁”的内涵,并指出儒家仁学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体成长的作用。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丰姿瑰伟,博学多才。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旻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