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640字。

  武汉二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王林森     审题教师:余天泽
  考试时间:2013年4月24日   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龙船 椽檩  命运多舛   逸兴遄飞
  B、潦水 袅袅  寥若晨星   聊胜一筹
  C、斟酌 着落   擢发难数   剥啄有声
  D、朝菌  召集   天理昭然    轻舟短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恍惚    洗练    琉璃瓦    套语滥调       微波辐射       
  B、精髓    寒砧    滑稽相    锱铢必较       落木箫箫
  C、羡妒    篷蒿    回音壁    得鱼忘筌       皇天后土
  D、尺牍    付梓    邻界值    吞言咽理       通宵噩梦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想这些牧师盘算,如果这些最终都没有发生,则斯巴达就会对阿波罗太阳神如此之感恩戴德,    忽视其巫师作错预言的这个事实。
  ②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造和欣赏都    
  的好习惯。
  ③也许是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    过去那些没存在过的东西。
  ④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    起的衣领里。
  A、以至  必须  歌诵  树         B、以致  必需  歌颂  竖       
  C、以致  必须  歌颂  树     D、以至  必需  歌诵  竖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
  A、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B、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干家务活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这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C、如果在公共领域可以没有证据地、恶意地怀疑公民的善行,行善者就会人人自危,社会将面临无人行善的尴尬局面。
  D、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日前展示了他们最新开发的情感机器人“Nexi”,该机器人不
  仅能对不同语言作出相应的喜怒哀乐的反应,还能理解人的语言。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庄子》(亦名《南华经》)共三十三篇,寓言故事是其中主要的创作手法。其作品意境开阔,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辞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
  C、钱钟书,江苏无锡人,文学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语言精辟。其它作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等。
  D、《堂吉诃德》是一部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泪的笑”的悲剧感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桑丘黠中有憨,粗中有细,私心不小却忠心耿耿。作者塞万提斯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他被誉为“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人为什么要睡觉
  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有点儿神经质。人睡觉还需要原因吗?难道说睡觉不是天性?人睡觉还要借助什么物质的帮助吗?当然,人身体的任何功能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肯定有一种相关的物质在体内默默起着作用。那究竟是什么促使我们睡觉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实验。
  人类关于睡眠研究的首次实验是在1910年。法国科学家让•列德和彼德隆采用强制的方法,让几只狗在10天内都不睡觉;随后它们的脊髓液被抽出注到其他狗的脊髓腔内,结果那些接受注射液的狗很快就入睡了。然而,他们既无法证明这些受液狗是因为输入了脊髓液而入睡的,也无法从脊髓液中提取出任何“促睡眠素”成分。毫无疑问,他们的努力宣告失败了。
  直到半个世纪后的1963年,瑞曲科学家莫尼尔等人才又“卷土重来”。他们采用新的生物化学方法,从困倦的家兔的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能促进睡眠的化学物质。经检测,这种化学物质活性极强,只要5克就能使5万只家兔入睡。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当时并没有检测出这种活性化学物质的组成成分。1977年,科学家们才确认这种物质是由9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并将其命名为“促睡眠多肽”。
  此后,类似的研究还在不断展开。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佩海默等人从山羊脑中抽出脑脊液,并从中分离出了一种小分子多肽,命名为“S-促睡眠肽”。值得提及的是,我国科学家于1982年也成功地人工合成了“S-促睡眠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哈佛大学的卡诺威斯金教授可以说是在这个领域内贡献最大的一位科学家了。他在动物脑细胞的薄膜内发现了一种酶体,这种酶体在动物沉睡时活力明显增强,同时肝糖原在脑细胞内也很快地增长了70%;而一旦动物醒来,这些现象就立即消失。他于是得出了一个突破性的结论:促使动物从睡眠中苏醒所需的能量很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