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2道题,约8840个字。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九年级语文
本试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同时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这两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将答题卡上选择题答题区中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4分)
一、(6小题,1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风骚(sāo)单于(chán)陨落(shǔn)恃才放旷(shì)
B.旁骛(wù)骈进(bèng)逞辩(chěnɡ)锲而不舍(qiè)
C.商酌(zhuó)诘难(jié)嗔怒(chēn)狂妄自大(wànɡ)
D.庖官(páo)栈桥(zhàn)惘然(mǎnɡ)廓然无累(lěi)
2.对横线处选填汉字判断有误的是()(3分)
A.重蹈辙(①复②覆)
判断:复,有“再,回,多次”等意思。覆,有“翻倒,遮盖”的意思。这个词指的是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重犯原来的错误,所以应该选②。
B.根深固(①蒂②谛)
判断:蒂,指“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谛,指“道理”。这个词指根和枝都很
牢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所以应选择①。
C.扶(①腋②掖)
判断:腋,指“胳肢窝”。掖,指“用手扶”。这个词指的是扶持、提携。所以选②。
D.逞(①辨②辩)
判断:辨,有“争论”的意思。辩,有“分析”的意思。这个词是卖弄口舌的意思,所以应选择①。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他深感和自己一丘之貉的人太少。
B.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他们的英雄事迹我们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C.南方地区持续强降雨后,如何确保灾区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成为首要问题。
D.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情形,她们两人便都热泪盈眶,心情悲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托尔斯泰在82岁生日那天孤身一人独自出走,最后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
B.最近,一系列国学经典栏目的开办,有利于更多的老百姓研究和了解国学。
C.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老师们带着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参加体育锻炼。
D.是否尽量多地进行名著的课外阅读,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途径之一。
5.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句。(要求:句序合理,标点正确,可以删去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①我们了解到紫砂茶具的美学价值在外形上。②其价值在于它的精神内涵。
③我们对紫砂茶具的珍贵不足为怪。
6.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表现出官逼民反的主题。书中人物众多,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表现了他的武艺高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表现了鲁智深的(性格);吴用等众好汉在黄泥冈《智取生辰纲》表现了吴用等人的(性格)。(3分)
二、(2小题,15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
⑴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具绝。
D.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
E.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F.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⑵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子曰:“岁寒,。”(《论语•子罕》)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③,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④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⑤,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浣溪沙》
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⑶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说明:①题为必答题,2分。②题为加分题,2分。加分后第8小题不超过10分。]
①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②诗词中运用典故,既含蓄又能表达作者心意。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一句“,?”就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心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