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2170字。

  商丘市2013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  文
  命题人:杜红彪   陆春光      审核:李青峰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4页。共六大题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试题均应按题号把答案涂、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超出答题框或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将密封线内要求填写的内容填写清楚,将座号写在答题卷上。考生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文化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尤其是现在文化泛滥,要对传统文化做定义成了难事。还是回到经典,《易经》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当是对文化最好的解释。简单讲就是观察人类文明,从而以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目的是要使得人人都成为圣贤君子。所以文化不只是名词,更是一个动词。“化成天下”是每个知识分子(古代就称为“士”)所必须实践的责任。这个责任自然是很重大,履行这份责任自然是很艰难,故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从“化成天下”的内涵理解,传统文化的主干就是儒释道三大文化传承,涵盖宗教、哲学、文学、历史、军事、权谋、经济、医学、科技、艺术等等方面。这些内容,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心性之学与事功之学。其中宗教、哲学、文学等偏于心性之学;历史、军事、权谋、经济等偏于事功之学。只是偏于,并非绝对。因为心性与事功本就一个为“体”,一个为“用”(如:火为体,光为用),并非打成两截。
  其中,尤以心性之学为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 “心性之学是中国学术文化的核心所在,乃中国文化之精髓。”正是独特的心性之学,使中华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优点长处。弘扬传统文化,必不能绕开、甚至抛弃心性之学而为之。否则所传播的不过中华文化之躯壳。
  心性之学,所解决的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展开来就是人文;事功之学,所解决的是人对外境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展开来就是科技。心性的修炼可以增长智慧和德行,从而完成自身境界的提升和圆满(包括对认识自性、体悟天道、扩展仁心、觉察真相、驾驭方法等等方面),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不被烦恼和痛苦所侵染的圣人;事功的学习可以增长方便,从而完成外境改造和利益他人的事业。
  智慧与方便是我们能圆满解决人生所面对的各类问题,从而安享幸福的两个轮子。从一定意义上说,智慧首先可以利益到自己,而进一步利益他人则离不开方便。智慧需要通过方便才能利益到更多的人;方便需要根植于智慧才能于人于己起到真实利益,而非成为害人害己的工具。
  儒家的理想是“内圣外王”、“修己安人”,或者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修己的具体内容就是“明明德”(明德是每个人本有的智慧德相,修心就是使本有明德发露光显),这是内圣的过程。安人的内容就是“新民”(帮助他人改过自新,发明本有之明德),这是外王的过程。这样不断的扩充,不到至善就不停歇。
  这就是中国古来文化的核心理想和追求。从一般意义上讲,佛道儒都是如此。但在认识明德的方法、发明明德的次第、新民的方便,乃至最后的成就方面有深浅圆偏之别。
  1.下列对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人类文明,从而以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它来自儒家经典《易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解释。
  B.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目的是要使得人人都成为圣贤君子,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一个静态的名词,更是注重作为的动词。
  C.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赋予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是很重大的,履行这份责任自然是很艰难的,因而曾子才有“任重而道远”的感叹。
  D.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内涵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涵盖了宗教、哲学、文学、历史等内容的儒释道三大文化传承是其三大支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心性之学与事功之学,在这两类中,心性之学是“体”, 事功之学是“用”。
  B.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独特的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包括宗教、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十朋,字龟龄,温州乐清人。资颖悟,日诵数千言。及长,有文行,聚徒梅溪,受业者以百数。入太学,主司异其文。
  张浚出师复灵壁、虹县,归附者万计,又复宿州。十朋奏:“王师以吊民为主,先之以招纳,不获已而战伐随之,乞以此指戒浚。金将既降,宜速加爵赏,以劝来者。”上皆嘉纳。
  改除吏部侍郎,力辞,出知饶州。饶并湖,盗出没其间,闻十朋至,一夕遁去。丞相洪适请故学基益其圃,十朋曰:“先圣所居,十朋何敢予人。”移知夔州,饶民走诸司乞留不得,至断其桥,乃以车从间道去,众葺断桥,以“王公”名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