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10字。
《劝学》教学设计
合肥三十中 程立鑫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着翻译原文。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材分析】
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身为大教育家的荀子,十分注重后天教育对人的引导,教化作用。作为《荀子》一书的开篇之作,荀子在《劝学》里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勉励人们以端正的态度、明确的目的以及正确的方法去努力学习。《劝学》节选的前面几个片段的内容,解放以后就一直被作为中学语文教材,虽历经数次课程改革和教材编排,但《劝学》这棵常青树依然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伴随着几代人在知识航程里历久弥新。当中的原因,首先当然是因为《劝学》本身就是一传统名篇,而人们普遍认为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证层层深入,在精辟的分析中把道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文章运用了20个比喻句,将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生活现象和常识中,深入浅出地劝导人们进行学习的高超艺术,更是为人称道。但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我想蕴含在《劝学》这篇文章里的作者那种希望人们将“学不可以已”之精神贯穿于人生当中的殷切期待、真诚情感,是促使《劝学》一文永葆生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在教学时理应深入挖掘的内核。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半学期的学习基础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大致把握读懂文章内容,对于本文的论证方法和典范的议论文的写法还是没有认识的,可以把这课作为一节典范的议论文来上,这样对接下来的写作指导有现实的意义。
【课标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认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当白话文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交际时的主要手段后,虽然我们一直致力于对祖国古典优秀文化和文明的传承教育,但我们也得面对现实,不少人在对文言古文的理解上存在了不小的障碍,更遑论对其精神内涵的感受与体悟。我们也一直在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强化对文言知识的学习,扫清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句式等障碍,在学生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上来升华品味。但我认为,单纯地从字词、结构等层面上教学文言文,远远达不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