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题,约15500字。
鞍山一中13届高三七模考试语文科试卷
命题人、校对人:2013届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答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作文答在作文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的“气韵”之说,始自六朝南齐人物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人物绘画六法。六法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采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转移摹写是也。
从此,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画根本性审美标准,谢赫是人物画家,人物画之“韵”来自所谓魏晋风度,也即当时的人伦鉴赏标准,指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而这种美流注于人的形相(相貌)之间,从形相(相貌)中可以看得出来的,把这种神形相融的韵,在绘画上表现出来,即是“气韵”的“韵”。六朝伊始,中国人“物感”意识开始觉醒,所谓“物感”,即人从自然万物中感受到了自然宇宙生命的活泼、真实,从而赋予大自然活泼、真实的情感特质,所谓登山观海,情满意溢。
六朝以后,原来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山水景物终于成为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山水画勃兴,产生了唐末荆浩的《画山水录》,荆浩将谢赫的“六法”分析、整理,提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六法”之“气韵”与“六要”之“气、韵”实际上打通了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界限,以人物画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山水画的价值,或者说以山水画的价值标准来深化人物画的价值标准。荆浩《画山水录》:“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参酌谢赫、荆浩原文及后人的诠释,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中国人物画之“气韵生动”与中国山水画之“气、韵”并举,都非常重视“韵”;中国人物画之气韵,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精神品性,指向古人所说的“神”,所以,“气”常称为“神气”,而“韵”亦常称为“神韵”,正因为如此,其特点是“生动”,有生命力,有灵性,生动逼真;中国山水画之“气、韵”并举,实际上与水墨山水画地位的凸显有关,也就是说,“笔、墨”二者成为山水画构成的两种根本的媒介语言之后,“气”与“韵”二者分别对应于“笔”、“墨”,从此,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便更加具体、细致化。
当代学者刘承华先生在其《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中,提到了古琴抛物线型的音迹,这让我想到了中国书画的“线条”。“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线条”里有“气”有“韵”。线条运行过程中的方圆粗细、浓淡燥湿、转折顿挫、中锋侧锋等讲究中都暗含“阴阳”互补之道。虽然我们通常认为“线条”对应于水墨画中的“笔”(用笔),但实际从广义上讲,以毛笔或其他工具运墨、用墨时,还是构成“线条”,因为一块块的“墨”联袂一气就是朦胧起伏的线条,正所谓“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线条”如同音乐中的抛物线音迹一样本身就有“韵”通向玄远,同时这种以水墨构成的线条本身在色相表现上又颇具“气韵”,通过运笔的各种讲究,再加上中国画坚持以水墨为正宗, “墨”的色相以示玄远、深微,三种条件加起来,我们可得出结论:中国画在艺术精神上是以韵为旨归的。因为“韵”通向“抛物线”(线条)所指引的玄远之境,“韵”是“气”的依归。
1.下列对“气韵”及“物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朝南齐的人物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包含“气韵”在内的人物画“六法”,“气韵生动”既是“六法”之首,也成为中国画的根本审美标准。
B.人物画中的“韵”取自作为当时的人伦鉴赏标准的魏晋风度,指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
C.“气韵”是把人物形相与其间流注的清远、通达、放旷的美感融为一体,在绘画中表现为神形相融的“韵”。
D.中国人的“物感”意识从六朝时开始觉醒,它使人从自然万物中感受到了自然宇宙生命的活泼、真实,大自然也被赋予了活泼、真实的特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水景物曾经只是人物画的背景,在六朝以后,才成为绘画中的主要表现对象。
B.山水画兴起后,唐末荆浩写了《画山水录》,他在谢赫提出的“六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六要”,其中也包含了“气、韵”。
C.中国人物画的气韵主要指古人说的“神”,它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精神品性,以生动,有生命力,有灵性为特点,因此,“气”我们常说“神气”,“韵”常说“神韵”。
D.“六法”中的“气韵”与“六要”中的“气、韵”打通了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界限,以山水画的价值标准来深化人物画的价值标准,或者说以人物画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山水画的价值。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笔墨成为山水画构成的两种根本媒介语言后,“笔”便对应于“气”,“墨”便对应于“韵”,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便更加具体细致。
B.中国书画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线条”,“线条”中也有“气”“韵”,体现在各种笔法讲究中暗含的“阴阳”互补之道。
C.从广义上讲,块状的“墨”联袂起来就构成朦胧起伏的线条,所以用笔或其他工具运墨、用墨时留下的痕迹基本上还是构成线条。
D.由于“韵”通向“线条”所指的高远之境,韵是气的依归,所以中国画在艺术精神上以韵为旨归,这就决定了“气韵”是“六法”之首,是中国画的根本审美标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欣,字元盛,讳真奴,范阳人也。父崇,石城太守。延和初,车驾至和龙,崇率十余郡归降。世祖甚礼之,呼曰“李公”,以崇为平西将军、北幽州刺史、固安侯。卒,年八十一,谥曰襄侯。
母贱,为诸兄所简。崇曰:“此子之生,相者言贵,吾每观察,或未可知。”遂使入都,为中书学生。世祖幸中书学,见而异之,指谓从者曰:“此小儿终效用于朕之子孙矣。”因识眄之。世祖舅阳平王杜超有女,将许贵戚。世祖闻之,谓超曰:“李欣后必宦达,益人门户,可以女妻之,勿许他贵也。”遂劝成婚。聪敏机辩,强记明察。初,帝诏崔浩选中书学生器业优者为助教。浩举其弟子箱子与卢度世、李敷三人应之。给事高谠子祐以为浩阿其亲戚,言于恭宗。恭宗以浩为不平,闻之于世祖。世祖意在于欣,曰:“何不取幽州刺史李崇老翁儿也?”浩对曰:“向者,亦谓欣合选,但以其先行在外,故不取之。”世祖曰:“可待欣还,箱子等罢之。” 欣为世祖所识如此。遂除中书助教博士,稍见任用,入授高宗经。
高宗即位,欣以旧恩亲宠,赐爵扶风公,加安东将军,赠其母孙氏为容城君。高宗顾谓群臣曰:“朕始受业之岁,情未能专,既总万机,温故靡暇。是故儒道实有阙焉。岂惟予咎,抑亦师传之不勤。所以爵赏仍隆者,盖不遗旧也。”欣免冠拜谢。出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相州刺史。为政清简,明于折狱,上疏求立学校,显祖从之。奸盗止息,百姓称之。以欣治为诸州之最,加赐衣服。自是遂有骄矜自得之志。乃受纳民财及商胡珍宝。兵民告言,尚书李敷与欣少长相好,每左右之。或有劝以狱奏闻,敷不许。显祖闻欣罪状,槛车征欣,拷劾抵罪。时敷兄弟见疏斥,有司讽欣以上嫌敷兄弟之意,令欣告列敷等隐罪,可得自全。欣深所不欲,且弗之知也,欲为此取死。其婿裴攸曰:“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欣从其言。敷坐得罪。诏列欣贪冒,罪应死。以纠李敷兄弟,故得降免,百鞭髡刑,配为厮役。 (节选自《魏书•李欣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母贱,为诸兄所简 简:轻视
B. 给事高谠子祐以为浩阿其亲戚 阿:偏袒
C.岂惟予咎,抑亦师传之不勤 咎:灾祸
D.为政清简,明于折狱,奸盗止息 折:判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欣受世祖赏识的一组是(3分) ( )
①世祖甚礼之 ②可以女妻之,勿许他贵也
③可待欣还,箱子等罢之 ④稍见任用,入授高宗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