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2400字。

  甘肃省兰州市2013年高三实战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2.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3. 答题全部在答题纸上完成,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增长的极限》一书从资源和生态两个角度分析了增长的极限。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到来,人类正在突破这一增长的极限,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于是就有“知识壁垒”,这是人类面临的新的极限。
  目前,关于知识壁垒大致有四种用法:与技术壁垒类似,用在和知识产权相关的领域;用在国家之间并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如西方国家或资本主义的知识壁垒;用于人群间,如农民面对的知识壁垒;用于行业或学科间。知识壁垒的含义包括知识的复杂性、知识的丰富性、知识的积累性、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共享几个方面。
  知识的复杂性属于知识的质的范畴。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的认识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于是知识也越来越复杂。就科学而言,认识对象的复杂在于三点:沿量子阶梯上行、下行和扩展。沿量子阶梯上行,人类将面对生命和意识。至今我们仍难以说明生命的本质,至于人的意识,涉及150亿个脑细胞及彼此间的关系,更涉及无限的千变万化的环境。沿量子阶梯下行,组成与被组成,极大与极小越来越纠缠在一起,不可能单独去认识。最大的复杂性在于扩展,由严格的规律扩展到偶然性,由孤立的研究对象扩展到环境及其干扰,由实体到关系,由线性到非线性,由纯客观到主体参与。如果说,沿量子阶梯上行和下行主要涉及自然科学,那么“扩展”则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例如知识的社会建构论等。我们能获取并掌握如此复杂的知识吗?例如用遗传算法来解决排序问题,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比依据任何现有的排序算法的程序都要快得多的排序程序,但科学家并不理解这些指令是如何工作的,也无法将其分解为由可理解的各部分组成的分层体系。
  知识的丰富性属于知识的量的范畴,如何对海量的知识进行选择和应用,这是知识壁垒的第二方面。例如,在科学网上,究竟如何向首页推荐博文便会引起争议。
  知识的积累强调的是知识的连续性、循序渐进,知识的创新则强调知识的中断、跳跃。在前者的情况下,需要的是已沿袭了数百年的逻辑思维或线性思维,而知识的创新则需要非逻辑思维或非线性思维,如联想等形象思维,以及灵感、顿悟等直觉思维。当前,由于新知识不断涌现,知识加快老化;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作用,知识共享的量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贬值也越来越快。知识的老化和知识的贬值共同表明,知识的创新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由此也就对非逻辑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人类发展至今对于逻辑思维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研究,而对于非逻辑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几乎尚是空白。
  知识共享的壁垒可以由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理解。客观视角考察知识本身的状况。随着认识对象的个性化,背景的个性化,以及认识主体的个性化,必然是知识的个性化。然而个性化的知识如何交流,如何共享?主观视角考察知识持有者的状况。几千年来持有知识,特别是持有独一无二的知识从来是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这种情况随着知识的地位日益重要而有增无减。研究者指出,在企业中要建立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比与对手竞争更困难。
  1.下列关于知识壁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知识壁垒是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到来,人类面临的一种新的极限,它因人类越来越依赖知识而产生。
  B. 知识壁垒既可用于和知识产权相关的领域,也可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还可用于人群、行业或学科之间。
  C. 在科学网上,如何向首页推荐博文都会引起争议,这实际是知识壁垒中对海量知识进行选择和应用的问题。
  D. 独一无二的知识是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随着知识的地位日益重要,知识共享的壁垒自然而然就被打破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知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分属知识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知识的量的范畴,后者属于知识的质的范畴。
  B.如果将150亿个脑细胞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了,那么,人的意识问题及生命的本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C.科学家不能理解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极快的排序程序是如何工作这一事实,说明了知识的复杂与难以掌握。
  D.知识的创新需要的是与知识的积累不同的思维方式,如灵感、顿悟等直觉思维及联想等形象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的复杂程度是与人类认识对象的复杂度密切相关的,而人类认识对象越来越复杂
  则是因为认识路径的拓展。
  B.知识的共享促使知识的贬值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方面,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C.人类对非逻辑思维即直觉思维的研究还做得很不够,而时代的发展,恰恰对非逻辑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知识老化加快,知识贬值增速,表明创新思维能力在知识的获取与更新上有了更为突出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崔亮,字敬儒。时年十岁,常依季父幼孙。居贫,佣书自业。时陇西李冲当朝任事,亮族兄光往依之,谓亮曰:“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也?彼家饶书,因可得学。”亮曰:“弟妹饥寒,岂容独饱?自可观书于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